运营这个职位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周围。有些公司尤其是大公司又会吧运营分的相当详细,内容运营、用户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数据运营等。但是,在整个行业中,尤其是互联网|+下的围绕着对于运营的认知和理解,也同时存在着许多矛盾点。

在我们传统的认知中,一个企业尤其是工业时代的企业,其关键环节往往被简单粗暴地划分为:生产、销售和售后三大环节。而所有的职能也都通常会被围绕着这三个环节来进行组织,且每个职能通常只关注一个子环节上的某一个问题,工作内容往往也都是足够明确和标准的。

然而,在互联网环境下,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互联网的存在,“用户”个体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开始可以参与到各种业务环节当中去,且用户端的变化也越来越快,这导致传统业务中那种线性、标准的“生产、销售、售后”的逻辑被打乱了,不再能够成为一个“标准答案”。

在互联网的环境下,我们往往需要有人来通过各种互联网的手段来专门负责用户的开拓、引导和维护,通过改变和加强与用户间的关系,乃至让用户能够参与到各个业务环节中去,借以重构我们的业务逻辑。

所以,在这样的状况和环境下,我们组织工作、进行职能划分的维度变得更加多样。我们既可以对于业务环节进行切分来进行职能划分,又可以按照某类特定的用户为中心来进行职能划分,还可能按照某个独立的产品功能来进行职能划分。

包括,在这种环境下,可能会有许多新诞生的工作职能,其覆盖面可能跨越了传统的多个职能部门的工作。比如说,“新媒体运营”这样的工作,其实已经同时兼具了传统的品牌、市场推广、用户维系、客服等多方面的职能属性。

这个时候,我们在互联网环境下围绕着“用户”要做的许多事情,其实已经无法用工业时代那种线性、绝对标准化的职能定义方式来解释。于是,“运营”这个职能就出现了。从它诞生以来,它就与互联网一样,充满了变量。

在互联网环境下,因为一项业务的业务逻辑和策略可能无时不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各种渠道、资源等也变得不那么可靠,这导致了“产品经理”和“运营”成为了这样一种职能——它们都不存在明确的职业边界,只要你在不断面对问题和解决问题,你需要掌握和学习的能力,可能也是没有边界的。

因为业务逻辑、策略的差异,加上互联网环境的“不稳定性”,互联网行业中“运营”职能的工作内容可能是高度不标准的,但或许存在三个相对恒定的要素,它们就是——目的、渠道or工具、手段or工作方法。

在你不论做什么类型的运营的时候,或许回过头来发现这三个恒定的要素才是你能做好运营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