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选神州专车,不想出门用到位,怕上火喝王老吉,有问题找百度,省电用美的电器等,每个品牌都在消费者心里都会有个位置。

那么,你在消费者心里是什么样的。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这个问题,我建议大家多思考思考。

有时候,你只是一厢情愿的认为消费者懂你。但往往消费者不会花时间去懂你,因为他们要懂得太多,索性就放弃一些不重要的。

譬如淘宝上卖的还不错的SKG。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这份广告文案里你能读到什么信息?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最后你会发现这文案毫无意义,消费者看完这文案后,并不会去想SKG和品质生活的联系,也不会产生任何行动,更不会产生你想要的认知。

至于在消费者心里,SKG还是以前的SKG,或者什么都不是。但肯定不是享受品质生活,就像上图一样,品质生活的可能性太多。

这问题就出在,品质生活的定义实在太大,放在谁身上都好用。他们需要找个认知成本更低,更加关联的,消费者可以接受,没被同行占领的定义。

再譬如京东到家。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便捷到家比享受品质生活好不到哪去,很大很空。

但庆幸的是,京东到家至少通过促销的方式,让用户跳过认知过程,直接到体验的一步,让用户在体验中认知,但最终消费者认知的并不是京东想要的。

消费者对京东到家的认知是:网上超市。而京东到家远不止超市,他们做的是和到位一样的事情,超市商品、生活服务、其他服务送上门。

一旦这样错误的认知生成,当京东想要推服务的时候,就会很难,需要颠覆消费者对其的认知,这也是百度做电商却很难成的原因,新品牌或许有戏。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我给大家一个忠告:千万不要指望消费者会为你去思考。

这其实是大多数品牌当前的问题,就是自认为消费者会懂他们。而实际上,消费者并不会关心你是谁,更不关心你说的空话、大话。

空话、大话还算好的,最可悲的是,有些品牌在业务没有变动的情况下,一直在改变品牌形象,或者对外口径不一致,最终消费者只能将其遗忘。

就像你最近刚认识一个朋友。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第一次见他,他是个练武之人,长的还很帅,可以教你功夫。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第二次见他,却成为了有超能力的人,可以在你有危险的时候解救你。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第三次见他,又变成健身教练,可以教你健身。

当想起你这个朋友的时候,你会觉得他很全面。但当你有具体需求的时候,你并不会第一个想到这个朋友,你第一反应会是更加专注的别人。

品牌也是如此,当我们仔细研究某一个孤立品牌的时候,你会发现他很全面。但真实的需求来临的时候,我们只会想到与需求最相关的品牌。

所以不管你选择什么品牌形象,最核心的是统一的口径,至少在业务没有极大变化的时候,你需要保持一致的口径。

那么品牌在消费者心目中的形象该如何建立。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一、洞察

1.1、消费者洞察

消费者洞察分为两块,分别是心理与行为,具体如下:

a、心理行为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b、动作行为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1.2、市场洞察

市场洞察,主要指的是竞争对手洞察与产品利益洞察。

a、竞争对手洞察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b、产品利益洞察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我们把两个维度的洞察点全部列出来,通过四象限的方式,横轴是消费者认知成本,纵轴是与业务的关联度,在象限中找到认知成本低,关联度高的点。

找到点后,做好防范竞争对手攻击的准备。

同时,修饰找到的点,将其浓缩为简短好理解的定义。

二、传播

将上面洞察的结果,转换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创意。再结合消费者行为洞察,在他们可能出现或产生行为的地方进行投放。

传播的核心是影响目标消费者态度,引导其产生我们需要的行为。利用多个创意,在不同纬度下进行投放小规模投放测试,找到ROI最好的点。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创意本身的核心是:吸引目标消费者关注,让其能够理解你在说什么并产生欲望,给予消费者行动的路径,方便消费者产生行动。

我们把这一次的传播定义为小范围与消费者沟通,目的是在于收集初始数据,以便后期我们修正品牌形象与传播策略时使用。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三、修正

根据第一轮传播效果修正品牌形象,并重新创作创意进行投放,不断重复传播与修正,直至找到最理想的效果,这也是我一直说的营销是沟通。

沟通是有来有往的,你说一句,消费者说一句,综合大家的意见,让大家都妥协、认同。而传统营销更像是说教,只来不往。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这种修正是基于数据进行决策的,通过不断测试,找到与目标最为接近的数值,也就是投入产出比最好的数值,然后扩大投放。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四、持续

一旦找到最优的品牌形象,就需要持续、统一的传播这个形象。让这个形象在消费者心中产生烙印,形成什么等于什么的对等关系。

在消费者心里你是谁?

你可能已经发现,塑造品牌形象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确立什么样的形象,一般从消费者、我、市场三个角度出发,在其中找最适合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