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是中兴、华为,再是苹果、腾讯,今天又听说高通把魅族给告了。6月份的科技圈真是有点方。

微信在美遭遇专利起诉,给腾讯的国际化添堵
起诉腾讯(包括腾讯中国和腾讯美国)的这家专利公司叫Uniloc,起诉理由是微信的语音群聊、视频聊天等功能侵犯其两项与电话会议技术相关的专利(专利号为:US8571194B2,US7853000B2),其要求微信立即中止这些功能。
虽然英文版微信用户量占7.61亿微信用户总量的比例十分有限,具体到英文版微信在美国的用户数更是可以忽略不计;美国版微信又是免费下载安装及使用,没有获利。但面对的是身经百战的Uniloc,针对的又是微信的核心功能,律师并不认为腾讯可以掉以轻心。
一旦官司失败,腾讯不仅可能要支付巨额赔偿,就像当年被判赔3.88亿美元的微软一样, 微信本就推进不顺的国际化战略将进一步遇阻(对用户而言,未来能否免费使用语音、视频功能也会是大问题)。对“走出去”的中国企业也将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

据北京大学互联网法律中心4月23日发布的《互联网技术创新专利观察报告(2015)》显示,在国内互联网领域腾讯的专利数量已经位居第一,达到9540件,2016年有望成为首家专利数量突破1万件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在国际上仅次于微软和谷歌。
市值方面,5月27日晚,经历一轮股票大涨后,腾讯集团市值已经达到16104亿港币,超越阿里、百度成为中国互联网公司第一。业内人士评估微信的市值也已经超过了8000亿元。
有钱又有实力的腾讯如果都不能自保,中国的互联网公司以后谁敢轻易走出去?
同样的专利起诉多家公司,Uniloc不愧是专利流氓
有意思的是,微信还不是第一个被盯上的。苹果刚发布的新版iMessenge更早收到起诉书。Uniloc称,Messenge上的语音记录和传输功能侵犯了该公司的四项专利权。
与腾讯、苹果一起被告的,还有Line(日本社交通讯软件)、Kakao(韩国社交通讯软件),它们也都支持用户通过一个IM聊天窗口发起视频和音频电话会议。
这还不是全部。据中国经营报,Uniloc曾用上述同样的专利起诉过微软,在纠缠小半年后,双方在2015年下半年达成了和解。

Uniloc网站界面
在今年5月4日,Uniloc还用该两项专利外加US7804948B2在同一个法院(即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联邦地方法院,这家法院和Uniloc渊源很深,后面会详细介绍)起诉了华为,目前该案仍在审理过程之中。
此外,据中国经营报,近年Uniloc还用其在有关视频和语音群聊的专利积累,向Google、Home Box Office(有线电视联播网公司)、HuLu(美国视频网站公司)、、Netfix(美国在线视频公司)、Valve(游戏开发商,产品例如半条命[Half-life])等巨头发起了专利诉讼。
一口气告这么多公司,什么样的专利这么富有含金量?
据微信平台“差评”梳理,Uniloc指控遭侵权的专利——US8571194B2,US7853000B2的实际发明人为Turuer,Turue去世后,将该项专利过继给了Linqware公司(一家总部位于美国华盛顿的信息技术和服务公司),Uniloc很可能从Linqware低价买下了这些专利,在专利申请获得官方认证后,开始起诉腾讯、Line、Kakao等通讯公司,并索要赔偿。

Uniloc确实持有这些专利只是基础,其“有恃无恐”更多依仗地是美国的“专利继续申请制度”。
据资深知识产权专家、北京优赛诺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斌强介绍,这是美国专利制度特有的内容,允许在前一个案件(通常称母案)尚未结案的情况下,以母案为基础,再次提出新的专利申请。通过继续申请,可以将母案可能没有保护到的范围,再次重新保护起来,从而可以覆盖到母案申请之后新出现的产品或服务。
刘斌强表示,在本次Uniloc起诉腾讯微信案中就已经涉及到了继续申请。应诉方要打破继续申请,需要证明母案的记载不足以支撑后续申请,或者找到现有技术能够将继续申请的新权利要求无效掉。否则将会很麻烦。

而Uniloc上述种种行径已完全符合业界对“专利流氓”的定义:
专利流氓是指那些没有实体业务、主要通过积极发动专利侵权诉讼而生存的公司。它们往往利用全球之间的信息、法律、上线时间不对称来行动,躲在暗处,蛰伏数年,等到使用它们专利的产品占有一定份额的市场之时,将生产和销售这些专利产品的公司告上法庭,要求支付许可费。
专利流氓用以攻击目标的专利,通常是购买所得。为实现低价持有,往往会选择那些濒于破产的所有者。一旦获得专利,它们便密切关注市场上的畅销产品、媒体新闻及分析,或公开出版的专利申请刊物,以便获得第一手可能侵权技术的资料,制订行动计划。
为提高胜诉率,专利流氓公司还会聘请专业的诉讼风险代理费的律师或律师事务所。为获得丰厚回报,律师会想尽办法将被告整倒。一旦判定为专利侵权,被告将支付巨额赔偿,甚至被禁售以及逐出市场。可谓灭顶之灾。
Uniloc来头不下,背后还有法院撑腰
说了这么多,现在很有必要隆重推出Uniloc。它的来头确实不小,大名鼎鼎的微软公司和它多次交手,貌似输多赢少。

Uniloc创始人
Uniloc成立于1992年,创始人为Ric Richards(瑞克.里查德森),总部位于澳大利亚,经营注册地却在美国德州(这是有玄妙的,后面详细解释),还在全球开了四家分公司。
Uniloc一开始还是一家正儿八经的软件开发公司,曾专注于计算机安全和版权保护软件的研发与生产,还拥有自己的专利技术,比如针对预装软件市场的“Try and Buy”,即先试用后购买,也就是我们后来所熟知的“通过缴费注册才能获得正版软件使用权利”的技术。
这样的软件在当时并不挣钱,但Uniloc还是很有先见之明地为其申请了专利,并在1996年在美国获得授权,专利号为“US 5,490,216”。

IBM倒是发现了这项技术在打击盗版上的潜力。1993年,IBM和Uniloc合作,双方都有获益。Uniloc还在美国成立了一家分公司。
有意思的是,微软当时的明星产品Windows系统以及Microsoft Office也遭遇了十分严重的盗版问题,为捍卫市场,微软想出一个妙招,所有想使用操作系统和软件的用户,需要通过产品密匙激活,才能获得正版软件的使用权。
微软因此为自己惹来一个大麻烦。2003年,Uniloc将微软告上法庭,声称微软在其产品上使用的反盗版技术侵犯了其相关专利权。要求微软支付逾5.58亿美元专利版权税。
微软当然不干,四年后,审理该诉讼案的美国罗德岛州地方法院做出了对微软有利的判决。

这下Uniloc又不高兴了,当即提出反诉。两年后,罗德岛州地方法院陪审团认定微软侵权,并赔偿Uniloc损失3.88亿美元。
微软也不是好惹的,将官司打到了联邦巡回上诉法院。因审理过程复杂,官司都打到了第八年。最终微软还是没耗过流氓,与Uniloc达成和解,支付了“数额不明”的赔偿金。
Uniloc从此一战成名,还看到了新的商机,自此在专利流氓的道路上狂奔向前。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美国,Uniloc及其子公司已在美国发起约200起专利诉讼,其中包括华为、亚马逊、Google、索尼、Valve(开发了《半条命》游戏的公司)、Kakao(韩国聊天应用)、Facebook、Mcafee、Symantec(赛门铁克)等我们熟知的科技公司。
除了四处伸手要钱,Uniloc同时还做了好几件事,包括大量囤积专利,将分公司注册地和经营地设在对专利权人更友好的美国德州以及知识产权经济作用更为明显的卢森堡。当然,更重要的还是和美国德州法院搞好关系。

据中国经营报介绍,美国德州法院的这种“专利友好”,说得通俗一点就是,为了吸引更多的专利诉讼案件到德州(尤其是东区地方法院),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法院制定了对提起诉讼的专利权人更有利的法庭规则和程序。这已经不是司法为经济保驾护航,而是司法拉动经济发展。
根据有关统计,美国2015年的新增专利诉讼案件中,仅德州东区联邦地方法院就占据了将近一半。
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1995年到2014年,德州东区法院原告胜率达到55%,排名第1,而美国的平均胜率只有33%。
除此之外,德州东区法院专利侵权平均赔偿额度是894.9万美金,远超美国平均赔偿额度。
以上种种迹象表明,腾讯在该案中的风险其实一点都不低。
况且,我们还无法排除Uniloc后面是否还有其他势力存在,比如想借专利起诉发起专利试探的竞争对手。曾经代理华为诉摩托罗拉的一位国际知识产权专家就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专利诉讼有时是一石多鸟,通过诉讼对对手进行试探,通过法庭质证掌握企业更多的情况是国际企业很常见的一种做法。”

专利到底是鼓励创新还是抹杀创新,值得深思
正事不干、专门依靠专利诉讼获利的“专利流氓”公司,无疑已经成为科技行业公敌。普华永道会计事务所的报告显示,去年在美国的专利诉讼中,67%源自专利流氓公司,这一比例比五年前提高了28个百分点。
著名律师事务所高赢(Goodwin Procter)2014年发布过一份关于‘专利流氓’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上世纪1995到1999年,非执业实体在法庭上获得的赔偿金收入的中位数达到了560万美元,同期实体公司起诉侵权公司获得的赔偿金收入的中位数在550万美元,双方水平相当;而进入21世纪,非执业实体在法庭上获得赔偿金水平则远超过了实体公司的赔偿。如下图所示。
这促使人们反思,专利到底是在鼓励创新还是在抹杀创新?要知道,大部分专利其实一辈子都是躺在档案里,不会变成产品。如今随着现代社会对知识产权的重视,严厉的法律介入,这些闲置的专利正变成一颗有一颗子弹飞出去,或者变身为企业的防弹衣用一下。专利市场俨然变成了一个战场。

我们保护知识变现,但也要防止技术霸权与垄断。利用专利漏洞的流氓霸权行为,无疑只会阻碍创新。
或许,专利制度确实到了需要进化的时候。
知识多一点:四大专利流氓公司(来源:站长之家)
Acacia Research

早在1992年,这家公司就成立了,直到2003年,Acacia 的收入仅为69.2万美元,全部来自流媒体专利授权,毫不奇怪,在这样的公司里面,律师和会计师总是多过工程师,然而现在,它手中拥有大约275项专利和1200多份专利许可协议,去年的收入超过2亿美元。
MobileMedia Ideas

2010年3月31日,该公司1天之内在特拉华州地方法院和东德克萨斯地方法院分别针对苹果、HTC 与 RIM 提起侵权诉讼——这些专利都属于年初它从索尼、诺基亚交易得来的122项专利,同时,这两家公司还是 MobileMedia Ideas 的股东。
除了上述两家公司之外,MobileMedia Ideas 专利主要还来自一家叫 MPEG LA 的公司,而根据司法部的调查,这两家公司的 CEO 是同一人。前者手中握有一些手机专利,而后者则掌握着部分属于行业标准的数字影音专利技术,两者分工明确形成了密集无间火力强大的专利网,而苹果恰好是不幸落网的可怜虫。
InterDigital

这家建立于1972年的公司在3G 与 LTE 技术标准方面有着雄厚的实力,包括苹果、三星、索尼等在内的大厂商均需要向它支付专利授权费用,2012年9月,InterDigital作价3.75亿美元将手中的约1700项专利出售给了 Intel,今年1月,这家公司向 ITC 提起了诉讼,控告华为、三星、诺基亚以及中兴侵犯了其专利,6月,ITC 发布初裁认定 InterDigital 侵权诉讼不成立。
不过,2013年10月,InterDigital输给了华为,广东高院发布终审判定InterDigital行为构成垄断,需要向华为赔偿2000万元。
Intellectual Ventures

2000年,两名微软员工创办了高智发明(Intellectual Ventures),现在它已经成了全美最大的专利持有者,手中握有超过70000项专利,并已经通过专利授权获得了超过30亿美元的回报。
从2010年末发起第1宗专利诉讼以来,IV 专利诉讼覆盖范围就极其广泛,包括数字影像技术(诉佳能、奥林巴斯)、网上金融服务(诉 Capital One Bank)、安全技术(诉赛门铁克、McAfee)等。
关注企业说(qiyeshow),一键求财经新闻真相↓↓↓,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