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这件事,从来都不是童话里的乌托邦,相反,它充满了残酷、血腥、出局和失败。

淘在路上宣告破产清算
6月24日,淘在路上向用户和供应商发布公告,称受资本寒冬影响,公司经营陷入困境。即日起,淘在路上电商平台将停止运营,并逐步进行债务整理及清偿工作。目前,淘在路上所有员工已被强制离职。
危机早有征兆。去年11月24日,淘在路上总裁唐一波传出将离职,官方辟谣,称是正常岗位调整。11月30日,淘旅行完成工商注册,唐一波出任总裁,兼任淘在路上总裁。
然而,平静只是暂时的。今年4月,再曝出淘在路上C轮融资失败,CEO李鑫带着团队离开。

淘在路上之后证实原CEO李鑫(中玉)因个人原因离职,由创始人&董事长陈伟先生接任。声明提到,公司已确定新一轮融资,将用于渠道建设、目的地商品拓展以及品牌推广。
声明还透露,在资本寒冬下,淘在路上经历过一段困难期,通过精简团队已顺利度过危机。
但媒体获得的信息和淘在路上官方声明出入较大。知情人士称,淘在路上融资失败、大规模裁员基本属实。
淘在路上内部员工则向记者爆料,淘在路上至少负债千万,从3月起就停发工资,收到劳动仲裁也拒不执行。此外,还欠供应商不少钱。

早已深处困境的淘在路上在煎熬两个月后,最终发布破产重组声明。昔日创业明星就此陨落,令人扼腕。但在资本寒冬引发的创业公司死亡潮下,又显得如此稀松平常。
昔日创业明星:“携程+淘宝”光环加持
淘在路上虽然只有短短5年生命周期,但其是黑马之姿冲入在线旅游市场的,堪称“银河舰队”的创业团队更让外界寄予厚望。
淘在路上成立于2011年,从UGC旅游分享社区起步(即“在路上”,类似的平台还有蚂蜂窝、面包旅行等),2014年开始向旅游产品销售平台转型,主张“边走边订”和旅游目的地服务。

从左至右:李鑫、唐一波、陈伟
淘在路上高管团队被业内戏称达到“银河舰队”级别,三个人都是单独可以当CEO的人物。
创始人陈伟在创立淘在路上前,有过3次完整的创业经历,当过国企领导,担任过盛大平台(盛大在线前身)运营总监,并在游戏领域赚到第一桶金。
淘在路上CEO李鑫出身阿里系(花名“中玉”),曾是淘宝历史上排名前五的运营,淘宝最年轻的P9、总监,25个事业部里最年轻的负责人。据悉可直接向马云汇报。
淘在路上总裁唐一波则来自携程,在业界享有“中国休闲旅游活化石”,系携程度假商务与供应链的奠基者。

有报道称,唐一波加盟淘在路上时,还带来了携程度假事业部平台高级经理、技术开发高级经理、周边游总监、国内长线总监、海外大区产品总监等30多个曾帮助携程旅游开疆拓土的种子员工。
值得注意的是,唐一波和李鑫并非淘在路上原始创业团队成员,两人先后在2013年、2014年才正式加盟。此时正值“在路上”谋求商业化转型之际。
陈伟是如何说明这两人的, 外界无从得知。但淘在路上此前融资较为顺利,2011年8月获得百万人民币天使投资,2012年7月获得红点投资的150万美元A轮融资,2013年4月获得阿里资本的300万美元A+轮融资。
彼时在线旅游市场也处于全面爆发阶阶段,PC端已完成原始启蒙,迅猛进入移动端时代,这对有心者来说是个机会。

于是乎,在团队到位的情况下,淘在路上在短暂试水之后,做出一个大胆决定,放弃PC端,直接进军移动电商,寻求弯道超车。
公开资料显示,从2014年4月4日“淘在路上”上线开始,其团队仅用了8个月时间便服务了大概10万人次。唐一波曾在提到这一战绩时表示:“相当于我在携程度假两年半的成绩。”
淘在路上还保持了每两月一次大促的节奏,首次大促就成绩不俗,单日移动端成交金额超过200万元,最高同时在线达到20000人。
在旅游旺季的大战中,淘在路上也势头凶猛。2014年“6.28大促”,淘在路上斩获了4400万的交易量。同年“10.28大促”,淘在路上对外公布的销售额已破亿。
2015年4月,淘在路上披露了上线一年的数据成绩单:在线目的地商品数量12357个,行中下单比例为20%以上,居全行业第一;用户量月增速55%以上,交易月增速600%以上,半年内购买5次以上的用户量占总用户量比重超三成。

一路高歌猛进的淘在路上再次获得资本青睐,2014年先后获得阿里资本的300万美元A+轮融资,以及新天域资本领投的数千万美元B轮融资。
问题是,上述繁华为何会在两年时间就化为乌有?
破产不能简单归咎于资本寒冬
复盘来看,淘在路上深陷危机在2015年11月底已半公开化,传言从总裁唐一波出走,到裁员,再到资金紧张、融资无期。只不过,陈伟均以强硬态度予以否认。
在盘子已经捂不住时,淘在路上对破产原因也只简单归于”融资失败”,业内人士却并不这么看。
其指出,淘在路上商业模式并无竞争力,不掌握上游渠道光靠烧钱来引流的旅游商业模式也很难从巨头环饲中杀出重围。此外,以李鑫为首的阿里系和以唐一波为代表的携程系频频发生内斗,也消耗了淘在路上这家创业公司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展开分析,淘在路上定位旅游垂直电商,聚焦自由行市场,为适应自由行更为松散随意的特征,淘在路上甚至砍掉了售前咨询,将机票+酒店等品类仅作为引流商品存在,坚持不碰PC端,只做移动端,以全力实现在目的地商品购买“随走随订”。
但是,一个残酷的事实是,中国自由行市场目前主流依然停留在“机票+酒店+门票”的准自由行阶段,大部分用户尚未进入纯自由行阶段,因此用户对淘在路上这种商业模式的的接受程度远低于携同途驴以及阿里旅行。
在烧钱补贴用户上,淘在路上也一直试图与巨头看齐,陈伟曾表示:“在资本浮躁期,我们一直标榜自己的烧钱能力。”
数据显示,2014年4月28日,在淘路上线仅10天时,就推出了首次大促活动,并取得了不错战果。在随后的6.28、8.28、10.28大促期间,其均推出了秒杀和特惠产品,大张旗鼓地加入行业烧钱战。
但“疯狂烧钱”给资金链带来巨大压力。去年10月开始,淘在路上开始收缩营销成本、补贴成本,团队规模也从300人裁到200人。
创投市场环境逐渐变冷,资本对于投资愈发谨慎导致的C轮迟迟不到位,对淘在路上是雪上加霜。今年4月开始,淘在路上再次进行了一轮比例近50%的规模裁员。这意味着,没有了资本的输血,淘在路上其实远未实现“自我造血”。

大环境也并不适合淘在路上这类“小而不美”公司的生存。这几年,因OTA企业的成本和竞争压力加剧,整个行业并购、私有化等资本动作不断:携程经过一系列投资,产品已经涵盖短租、酒店、旅游、社区、游记、休闲度假、租车等旅游出行生态链上下游领域;去哪儿也已经在度假和移动端加大投入和投资并购,随着携程和去哪儿合并,途牛5亿美元引入海航旅游作为战略投资方,在线旅游市场遭到进一步挤压,同质化的创业企业将进入集中洗牌期。
破产的确实不止淘在路上一家,麦兜旅行曾传言跑路,官方虽然辟谣,却承认遇到资金困难;此外,常州国旅也出现资金链断裂问题……
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淘在路上陨落原因,业界还流行一种说法,即严重的内耗。据腾讯科技援引知情人士的说法,淘在路上创始团队构成中存在“李鑫派系”和“唐一波派系”,两人对淘在路上的发展方向并不一致,“最终淘在路上选择了李鑫的思路”。
从“离职”(外界传是离职,淘在路上表示是岗位调整)先后顺序来看,确实是唐一波走的较早。2015年11月30日,淘在路上宣布淘旅行完成工商注册,淘在路上总裁唐一波将正式出任淘旅行CEO一职。

公开资料显示,淘旅行由吉祥航空、上海雀沃、自然人刘运利以及唐一波、谭锋、杨继伟、鲍晓松等创始管理团队共同出资创立,将提供游览、交通、娱乐等单项服务,以及当地团队游、一日游、导游服务、接送机、目的地交通、票券,签证等各项服务。
唐一波在接受腾讯科技采访时提到,淘在路上与淘旅行二者互为供应商,淘旅行是机+X,淘在路上的产品(4L)是一个X平台。但从其只是兼任淘在路上总裁来看,其重心已经转移到新项目上来。
综合以上来看,淘在路上的破产清算严格来说不是一个太意外的结果。
对于经历过三次创业,有成功也有过失败的陈伟来说,这第四次创业失败实在是一个不小的打击,但他依然充满乐观和信心,其曾在朋友圈写道:“最终塑造我们的,是我们所经历的那些艰难时光,而非浮名虚利。我们所经历的每一次挫折,都会在灵魂深处种下坚韧的种子。我们记忆深处的每一次苦难,都会在日后成为支撑我们走下去的力量。”
耐人寻味的是,作为行业领先者,携程、去哪儿、途牛等日子其实也并不好过。

5月24日,途牛公布了截至2016年3月31日未经审计的2016财年第一季度财报。财报显示,途牛第一季度净营收为人民币20亿元。
携程刚发布的今年第一季度财报也不容乐观: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亏损为16亿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净亏损为1.26亿元。亏损扩大12倍。
当巨头生存尚且如此艰难,小公司是否更应该提前做好过冬准备?
关注企业说(qiyeshow),一键求财经新闻真相↓↓↓,就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