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期待的是一首好歌

1

朋友圈被网易云音乐的地铁活动刷屏了,准确的说是被85条乐评刷了屏。

从初中时买的第一台复读机开始算起,自己也听了十多年的歌。最早的《两只蝴蝶》、《老鼠爱大米》等“街曲”,然后跟风听周杰伦、林俊杰、许嵩等流行歌手,再到沉迷于民谣和小语种音乐,似乎每个年龄段都有着特定喜爱的曲风。

当然,听歌的工具也在变化。初中时能够借到一盘周杰伦的磁带别提有多幸福,高中时在128M的MP3里装满了自己喜欢的音乐,到了大学,手机终于成了最主流的听歌工具,先是酷狗和QQ音乐,最后成了网易云音乐的忠实粉丝。

以前喜欢在网上下载免费的歌曲,大多数320K的,手机存储空间充足的时候也会下载一些WAV或APE格式的无损音乐。现在想想挺怀念那段日子的,钱包里从来没有超过500块,听盗版音乐倒也有些心安理得,偶尔省下钱来追一场演唱会,可以激动的两天睡不着觉。工作后有了工资,CD的时代早已经过去,事实上大多数年轻人也没有养成所谓的CD情结,只是手头宽裕后开始在音乐APP上花十多块钱买一份数字专辑。

想必很多有过类似经历的人,对网易云音乐的乐评有着不同的感情。别人说第一次听这首歌的时候还在读初中,难免想起了自己的青春;有人说听到这个旋律想到了自己的初恋,心里也会涌起一丝伤感,是啊,别人小小年纪都开始谈恋爱了,内向的我那个时候还不敢和女生说话……

网易云音乐在地铁里策划营销是件很正确的事情,不知有多少人每天上下班去挤一班又一班地铁,偶然抢到一个座位就有一种买彩票中奖的兴奋感。地铁里很嘈杂,我却喜欢塞着耳机,有时候看看身边互相依偎的情侣,有时候想想外面越来越高的房价。没看过凌晨三点的北京,这个城市十点的夜景却看了一遍又一遍,而深夜里催眠的永远是一首老歌。

2

前些日子上映的《爱乐之城》很走心,电影的主线之一是男主人公对爵士乐的追求,至少挑逗起了我对爵士乐的好感,如今网易云音乐的乐评专列再度成为现象级事件。有时候会想音乐的价值是什么,讲真,我是一个不懂音乐的人,因为天生五音不全,连KTV都懒得去,可如果生活中没有了音乐又该有多单调。

一位朋友说:音乐是我们的精神食粮。

我说:何解?

他给我讲了三个历史故事:杜甫追星,音乐发烧友曹氏父子,唐玄宗组建宫廷乐队。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这首诗的名字叫《江南逢李龟年》,大意是杜甫当年混迹于长安名流的时候,在达官贵人的宅子里与当时名冠京华的歌唱家李龟年有过几面之缘,没想到几番折腾之后(背景是安史之乱),竟然在江南再次见到了李大明星,向来多愁善感的杜甫免不了一番感慨。

听他讲完这个故事,我想到了同样追星的王维,他有一首千古名篇题为《江上赠李龟年》,只不过现代人更喜欢《相思》这个名字,“红豆生南国, 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 此物最相思。”如果是第一个标题的话,会不会有人理解成王维与李龟年之间的“基情”,第二个反倒多了几分恋人之间的相思。如果写一篇《原来古人也搞基,有诗为证》,不知道在今日头条上能不能换来几万的阅读量。。。

后两个故事要小众些,一说曹操与曹丕、曹植三父子都是古代标准的文艺青年,不仅能够写诗填词,对音乐也到了痴迷的程度,这种才情恐怕是高晓松和民谣歌手们所比不了的;二是唐玄宗不仅爱美人,还爱精通音律,曾经组建了300人的宫廷乐队,著名的《霓裳羽衣曲》便是唐玄宗主编的。

至于在他的逻辑里,音乐是如何因为这三个故事摇身一变成为精神食粮的,暂且不需要做追究,两个穷酸伪文艺青年之间的聊天,大多是天马行空的侃侃而谈。

3

不知道古人听曲子时是不是也要辗转几个戏场,《点绛唇》被东家买去了,西家戏场里就不能唱,《南歌子》成了南院场子的招牌,北院的就只能低吟传唱自家的《苏幕遮》。但在今天,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们各自积累了庞大的版权,版权是现代文明的伟大发明,听歌顺道成了一件麻烦的事。

一位对音乐兴趣十分广泛的朋友说,他的手机里已经集齐了七款音乐APP,简直可以召唤神龙了。我没他那么广泛的兴趣,网易云音乐的曲库能够满足大部分的需求,只是偶尔想听某首老歌的时候,不得不下载另一款播放器。

电视剧里强盗出场有一句经典台词,此路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要想从这过,留下买路财。在线音乐市场存在着同样的逻辑:我买下了华纳、索尼等唱片公司的版权,你要听歌,就必须用我的播放器。在商业社会里,这种模式可谓司空见惯且不失其合理性,然而,在线音乐巨头们忽略的一个事实是,你把产品做得足够好,自然会有用户主动过来,版权只是提升用户粘性的附属品。即便有着大把的版权,用户体验烂到了家,一旦版权过期,看似庞大的用户群体,可能在一夜之间就成了“僵尸号”。

事实上,这种竞争已经带来了恶性循环,在线音乐平台们的版权之战喋喋不休,唱片公司们凭借版权资源坐收渔翁之利。其实很多人都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如果躺着就能把钱挣了,为何还要没日没夜的奋斗呢。在盗版盛行的时代,唱片公司们是值得同情的弱者,周杰伦、陈奕迅等巨星却能够横空出世,数字音乐为唱片行业迎来了新的黄金时代,靠实力打拼出来的巨星已经成了过去时。

电视台制造着一场又一场音乐综艺,音乐人忙不迭的开了一场又一场演唱会,我们普通听众也下载了一个又一个听歌软件。可现实呢?要么炒经典“冷饭”,要么吃粉丝“软饭”,即便偶尔出现了一首“爆款”,多半也是贴了时下的流行热点。

好歌成了一种稀缺资源。

4

即便唱片公司不再有多少新作品,每年的版权收益依然可以活的很好,但对音乐人不是这样,知名歌手开巡游演唱会,或转行到影视圈等来增加收入,相对来说资源没那么多的独立音乐人只得埋头创作。

大学时在社团里认识的一个学弟,曾不只一次的向我诉苦,他在学校组建了一只乐队,还以每年4.6W的价格租了一间活动室。对几个每月生活费才一千多块的大学生来说,这个价格的房租还真不是省吃俭用能够解决的。很多怀旧的青春电影里,男主角们往往喜欢弹吉他,并有着一群铁哥们组成的乐队,只能说导演和编剧们大多不懂真实的大学生活。

为了交房租,学弟和他的乐队只好每周翘课去演出,市区里某家新店开业,或是为广场上的一场促销活动站台。五六个人,自带乐器,唱了四五首歌,除去给介绍人的提成,一场下来最多就几百块钱入账。后来我问他毕业后要继续唱歌吧,他的回答是,还是找份安安稳稳的工作吧,一些前辈在酒吧里唱歌,收入并不乐观。在房子、车子等传统意义的成功面前,追求梦想的工作显得很奢侈。

写下这篇文章的一个礼拜前,学弟在微信上给我发了一条新闻,是当地的一个教育网站报道的。他们乐队的原创歌曲上了网易云音乐的首页推荐,乐队成为官方认证的独立音乐人,还有幸得到了某音乐制作人的点评,一时间在学校传为佳话。接下来的事情似乎能够想象,学弟的乐队未来将不会缺席学校的各类演唱会,也希望他们的商业演出能够再多一些。

对于网易云音乐的独立音乐人并不陌生,我喜欢的95后音乐人谢春花就是其中一位,之前在新闻上看到说春花在网易云音乐半年的收入高达12万。这份收入或许不被一线歌星放在眼里,对于喜欢音乐的独立音乐人来说,却有了继续唱下去的信心。很多独立音乐人在创作、演唱能力上并不属于所谓的大牌,他们缺的只是一个机会罢了。

是啊,在这个围绕音乐的所有产业都空前发达的时代,为何好歌成了一种稀缺资源呢?给听众更好的体验,给年轻音乐人更大的机会,给这个时代留下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作为听众,我们期待的只是一首好歌。

Alter,互联网观察者,长期致力于对智能硬件、云计算、VR等行业的观察研究。微信公众号:sp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