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书新三板正是处在一个成长发展的阶段,流通性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所以目前正在投资的公司也多为高增长企业的上市前投资。虽然很多人并不看好新三板,但其实在众多的新三板企业中也不乏有一些前景很不错的企业现在的大趋势是,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机会越来越少了,就像美国人说的,金融财富的民主化时代已经过去了。

最近的国内资本市场很不景气,A股市场在欧美股市屡创新高的背景下跌跌不休,连创新低。

不过,A股的大跌和新三板的萎靡是两个概念。

2017年以来,每周10家新股发行成为常态化,根据官方的预测,今年全年核发IPO数量将达500家,全年IPO融资额达3000亿元。

进入4月份,在原来每周两次的审核节奏上,证监会发审委的工作时间增加至每周三次,一周审核企业数在13-15家左右。

IPO数量的急剧增加,以及对A股市场的过度监管,导致了目前二级市场的熊样。

但对于新三板而言,IPO提速带来的后遗症是,许多挂牌企业开始“思春”心切。数据显示,证监会目前受理的首发企业共有607家,其中新三板拟IPO企业共有89家。

从摘牌数量上也可看出端倪。2017年至今不到4个月时间,已经有79家挂牌企业从新三板摘牌,而2016年的这个数字是56家,再往前一共才33家。在上述摘牌公司中,除少数企业是因为自身经营问题以及并购因素摘牌外,大部分的企业是为了IPO而逃离新三板。

另外,截至目前已经公布的上市辅导的挂牌企业多达434家,占整个挂牌家数的0.04%。

众所周知,拟IPO的挂牌企业都是新三板市场上较为出色的,无论是业绩还是行业地位,都表现得可圈可点。

如此一来,当这么多优秀企业“转板”之后,新三板会不会成为主板市场的预备板?会不会变相成为一个垃圾收容所?

事实上,目前参与其中的许多投资者以及企业家,对新三板意兴阑珊,早已不复当年期望的中国版纳斯达克般的憧憬。对于投资者而言,除了“集邮”方式,也没有特别好的投资诀窍。

这能怪谁呢?

即便最近的证券法修订草案二审表明,新三板将正式入法,但这也只是说明国家从法律层面确认了新三板的市场定位,即全国性的证券交易场所(俗称的PE市场),和沪深交易所是两个概念。

在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方面,修订草案已经明确,自上而下依次划分为证券交易所、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新三板)和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区域性股权市场。

按照这个表述,新三板的地位是承上启下,是“中场”地位。

修订草案二审同时称,考虑到国务院批准的其他全国性证券交易场所、按照国务院规定设立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目前的发展情况,在证券法中对其只作原则性规定,授权国务院制定具体管理办法。

言下之意是,新修订的证券法不涉及新三板具体的管理规则。所以,新三板“入法”更多的只是象征意义。

倒是近期坊间流传的IPO新规,给新三板留了份希望。

根据传言,证监会内部通知,上市辅导时间要一整年,地方证监局验收合格后才能报材料,意味着还没有辅导的公司,至少要1.5年后才可以报材料;二是创业板3000万,主板和中小板5000万利润,作为报材料基本条件:三是影视、传媒、娱乐(含游戏)、文化和互联网行业企业,原则上劝退。

按照新规,目前400多家拟IPO的挂牌企业差不多有一半因为业绩将被挡在上市门外。而影视、传媒、娱乐(含游戏)、文化和互联网的相关挂牌企业,恰恰是新三板市场的活跃分子。

众所周知,充分的优质上市企业是一个成熟资本市场的基础。证监会在将IPO独木桥扩成阳光大道时,有必要系统性论证IPO扩容对不同层次资本市场的影响。

而对于新三板来说,交易功能和融资功能迟迟得不到提升,就不要怪挂牌企业蜂拥而出了。当务之急是尽快推出再分层制度,通过精选层的差异化红利政策,在小范围开展竞价交易和强化融资功能,留住优质挂牌企业。

同时利用新三板的市场化特征,吸引高成长性的科技类企业、创新型的互联网企业以及优秀的文化娱乐企业挂牌上市,做大做强,进而激活新三板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