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枝终上市:知识付费风口消歇,中国在线音频第一股出锅
在喜马拉雅和蜻蜓的包围下,荔枝竟然突围了
1月17日晚,中国UGC音频社区荔枝正式登陆纳斯达克,开盘价报11.03美元,盘初较发行价11美元上涨超30%,报14.34美元,总市值超6亿美元。
在整个资本寒冬之下,荔枝为何突然上市,且选择了纳斯达克,仅仅为了成为中国在线音频第一股?
对此,《国际金融报》记者蒋佩芳、《时代周报》记者陈婷分别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贫道以为:
差异性是荔枝抢跑的关键
中国互联网产业从第一轮浪潮(门户时代)就有一个纳斯达克情结,某种意义上,要成为实至名归的“第一股”,登陆纳市被看做是最有证明意义的“成就”。
荔枝选择美股,以及喜马拉雅多次筹划上市而为成行,都是这种情结在作祟。
荔枝和喜马拉雅、蜻蜓的最大区别应该是它更专注于UGC(用户生产内容)这个赛道,而两个友商尽管号称PGC+UGC,但实质还是在专业生产内容赛道上。
这是区别,但不能说是明显优势,只是平台方向上的差异性。
但由于荔枝在知识付费风口时期选择押注语音直播和UGC社区,形成直播社交、付费内容、粉丝会员、游戏联运等多种商业模式,使得其具有了抢跑的可能。
尤其是在知识付费风口消歇的当下。
但更关键的是,荔枝有了个好运气。
碰巧折腾出来的技术护城河
招股书显示,荔枝于2013年创立后,提出“人人都是播客”,主打音频创作工具和分享,2016年上线语音直播,2018年累计产生原创音频节目超过1亿期,AI战略开始发力,2019年正式布局海外和IoT场景。
同时,荔枝在技术上的更迭和积累,确实较之友商有更多的深入,无论是在降噪(招股书中进阶为“声音美颜”),还是在内容分发上,都试图形成技术上的优势。
但这其实是荔枝在内容生产上的属性所导致的,由于用户生产内容不具备专业生产内容那样的“录音棚”,用技术的力量来弥补用户的设备缺口变成了必需。
同时,也能够有效地留住普通用户专注在平台上生产。
同理,内容分发上的机制选择和筛选,也是应对纷繁复杂却缺少自身粉丝黏性的大多数UGC们,通过有效地分发,将庞大的UGC内容库,精准的推送给不同的人,形成对优质内容根据用户习惯来有效流量配给,让生产者和听众能够更容易的找到对方。
相反,PGC大体只要在专业内容进行有效分类,实现订阅方便即可达成内容分发效果。
最大的问题依然是盈利。
据披露,2019年前三季度,荔枝已实现营业收入8.15亿元,超过了2018年全年营业收入。
虽然荔枝营收增长迅速,但仍处于亏损状态,如何拓展盈利模式也很考验荔枝。
主要盈利模式还是打赏这个音视频基础模式。所谓UGC+版权,在盈利能力上还是较之PGC+版权模式偏弱。
盈利主要看能否找到更多的盈利模式,但显然不会是在知识付费这个现在晦暗不明的赛道上。
这也给荔枝未来发展埋了个雷。
有资源却未必能挖矿
盈利的单一化将成为显性风险。
但更大的风险在于UGC的孵化,随着部分优质UGC孵化,最终其实都会进阶到PGC层面,这一方面却是能够形成原生于荔枝、黏性较大的优质内容护城河。
但另一方面,被孵化成功的UGC除了又被人挖角的风险,同时如何给进阶为PGC的内容生产者提供更多变现场景,也将成为对平台能力的最大考验。
资料显示,截至2019年第三季度,荔枝累积产生1.6亿条原创音频内容,拥有超过4660万移动端月均活跃用户,其中包括570多万的月活跃内容创作者,移动端用户日均使用时长约53分钟。
目前而言,在线音频在内容孵化后,一直都缺少更多变现通道,衍生链条的不畅,都在制约着在线音频的发展和故事能否讲下去。
此外,在线音频第一股的名头,本身对行业来说只是一个荣誉,并不会带来格局上的变化。
荔枝透露,此次赴美上市融资资金将主要用于创新产品研发、AI研发投入和海外市场拓展等。
主要看荔枝通过融资壮大实力后,能否在更多UGC垂直领域打出新姿势来。
毕竟,当下的PGC板块,知识付费的姿势是主流却暂未找到“钱途”,而其他垂直领域被近年的知识付费所压制,发展的都不太好,留下了许多引导UGC、进而让UGC进阶PGC的空间。
但具体怎么去做?
赛道不明,也就儿童音频这一块,目前三大平台都有所斩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