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相关的报道,7月,拼多多联合名为“宜买车”的店铺推出了特斯拉Model 3的优惠活动,该车型售价仅为25.18万元,较官方补贴后售价便宜2万元。但是,活动结束以后,有网友网上发帖表示,特斯拉拒绝交付。

特斯拉交付专员称:“我司怀疑此订单为拼多多或其他商家以您的名义下单。实际上构成向我司隐瞒真实下单信息,我司此前公告已经声明拼多多的该团购活动未经授权,您应当向付款购车的商家要求交付车辆或者退款。”

根据特斯拉方面的解释,特斯拉中国曾在多个渠道公开明确表示特斯拉官方网站为新车唯一正规购买渠道,且从未委托其他平台或商家进行销售活动。在特斯拉与客户签署的购车协议中也有明示,任何涉及转卖的订单,我司有权单方面解除该协议。我们也请消费者留意,参与任何非官方授权活动都将存在权益可能受损的风险。另外,针对转卖订单现象特斯拉中国将坚持一贯原则,并保留追究相关方法律责任的权利。

由此来看,特斯拉是“铁了心”要拒绝交车了。实际上,该活动被曝光后,特斯拉就曾发表声明称未与宜买车或拼多多有合作,后续出现问题不承担任何责任。

不过,拼多多好像并不这样认为。8月14日晚间,拼多多“秒拼”事业群小二乐福表示,从一名消费者处了解到,该车辆系消费者本人与特斯拉签了订购协议,消费者本人自用且无任何转卖意愿和意图,其购车用车也并未有任何“恶意”。

表面上,251800元是团购价格,270550元是真实成交价格,特斯拉卖了车也没少收钱,中间的差价是拼多多和那家店铺合作提供的,好像特斯拉没有必要拒绝合作。但是,特斯拉可能也不这样认为。

这些年,我们看到很多化妆品、奢侈品以及汽车等大品牌频繁与网购平台的营销活动发生冲突,主要原因就是,特定的低价如果不是在同一的销售渠道中进行,有可能冲击期定价体系,甚至伤害到长期品牌战略。

对于特斯拉来说,销售服务渠道是直营模式,统一的销售价格和服务有助于其商业形象和进一步发展,如果在某个平台“被”打折,也许会引起此前购买者或目标购买群体的连锁反应。

当然,对于像拼多多这样的网购平台,花几十万就可以获得如此的舆论热度,在营销传播上已经是十倍百倍的收益,如果再能倒逼企业服从营销安排,那么,以后等于是打开了与各品牌进行合作的大门。不过这条路多难,拼多多肯定要一直走下去。

事实上,其他的网络销售平台在发展过程中,也采取过类似的方式方法,很多品牌方也是从最初的不配合到后来的不得不接受现实。电商平台有客户,通过集中性的销售逐渐形成自己的渠道控制能力和溢价能力,从而实现销售盈利。

拼多多是后起之秀,几年来一直想走上品牌化产品销售的道路,从大手笔的与苹果手机的顺利合作,到后来一些品牌在活动中的“抵制”和“辟谣”,始终在斗争中生存发展。

一方面是,拼多多必须找到“制服”大品牌的手段,一方面是,大品牌们不愿意再多一个渠道霸主。未来好戏依然少不了。市场上已经有了几个先行者,品牌方也有了前车之鉴和更成熟的应对之法,同样的套路要想得到同样的结果,显然会更加艰难。

据新的消息是,特斯拉已经给上海的一位参与活动的车主交付了新车。我们也希望事情有个圆满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