蚂蚁上市暂缓,其实没啥值得大惊小怪,阿里巴巴在港股上市也曾经直接被拒绝,这在当时甚至直到今天依然罕见,不过,港股后来认识到自己犯了惊天大错,以至于现在看谁都像阿里巴巴。


就马云个人来讲,其超越时代的思维模式让资本市场的弄潮儿们很不爽,这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原因无他,这些社会顶层的精英们内心很失落,因为跟不上节奏而自惭形秽,然后由爱生恨。


不管是在港交所的上市退市风波,还是支付宝被“强行”剥离出阿里巴巴,还是双重股权与合伙人制度的社交鹅翅,实际上,都投行或资本机构都“不太友好”,包括一些交易所在内,对马云心存忌惮是存在的。即便港交所早就认识到错失阿里巴巴的遗憾,但后来阿里巴巴从美股回归二次要在香港上市的时候也是历尽波折,港交所可以说到最后才不得不接纳。


马云做的事情太超前,在同时代的人们根本看不懂。那个时候,双重股权,合伙人制度,简直是逆天,甚至被认为挑战公司法,对资本相当的不地道不友好,可是到了现在呢,人们早已经达成共识,阿里巴巴的公司治理结构和人才梯队建设在全社会领先,甚至到了竞争对手都不得不公开承认的地位,也成为了纷纷效仿的对象。


另外一个原因,阿里巴巴做的业务与实体经济结合紧密,大多数关注的人都是真正做生意的,这些人都很聪明,也很挑剔,不像游戏娱乐等等领域,所以关注高且要求多。关键是,在阿里所涉及到的领域,好像人人都懂,但实际上没有几个人真的懂。


阿里巴巴大多数业务都是在创新,不仅很多人当时根本看不懂,也往往会冲击既得利益者,那么,这些人就不会认为是自己落伍,而是迁怒创新者,阿里巴巴的舆论环境不好,这些年来,可能没有谁像马云和阿里巴巴这样倍受朝野舆论煎熬。没办法,这是自古以来革新者的宿命,即便商鞅变法让秦皇统一华夏,自身却落得车裂命运。


阿里巴巴与一些躲在后面偷吃创新者红利的闷声发大财的不同,总是在解决问题中前进,不得不冲破各种阻碍,适应无人区艰苦,自然会惹很多人,这是为全社会造福,是为大多数人争取利益,而不是为自己小集团牟利。但是,大多数小白是不会明白的,他们只会跟着舆论操控者一起呐喊,实际上却是被人卖了了还替人数钱。

你再看看非阿里系的公司们,一个接一个轻松上市,简直就是为上市而生的,而且,很多几乎没有盈利的,亏损严重的,上市多年后也很多不赚钱,却在市场上没有人指责,被热捧,还股价大涨。其中一个原因就是,那些分析这些公司不好的报告往往根本发不出来,或者即便发出来也无法被传播。


阿里巴巴的媒体控制能力不行,没有掌握最强大的社交传播通道,导致自身的优点扩散不出去,自身一点小毛病就会被添油加醋放大刷屏。


阿里系的公司都需要慢工出细活,缺乏最大流量托底冲洗的业务必须不断磨合不断壮大才能出类拔萃,而且很多业务太超前,也必须需要时间来完善,这与那些流量催熟必须靠热乎气尽快上市套现的事情决然不同。


也正因为如此,阿里系的公司要上市的时候都很庞大,且与社会各个层面盘根错节,影响面很大,也就让有关部门不得不很慎重,不像很多创业公司只是为了收割流量,成败对国家都没什么关系,上市也就不会有那么多审慎审查批准的过程。比如,一个蚂蚁这样的公司上市,竟然要被放到是否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高度,这难道不是对其地位的绝对认可,就如同没美国纳入实体清单的中国企业才敢说自己的是科技企业一样。


当然,这种压力对阿里巴巴和马云也事实上成了推动力,总是在被人用放大镜望远镜显微镜盯着的环境里生存,就不敢有一丝懈怠,反而让其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越被遏制越发展,比生活在舒适区太久的对手更有前途


最后,你看阿里巴巴的企业文化,阿里巴巴始终坚持“客户第一、员工第二、股东第三”的价值观,这曾经深度刺激了华尔街,如果不是阿里巴巴实在优秀到无法拒绝,恐怕美股也不会接受马云。虽然后来已经很多硅谷超级公司模仿接受,但全世界的资本市场玩家内心一定永远有一万个不满。


由此,你也就不难理解,为何马云的公司都那么在资本市场艰难。如果阿里巴巴把“股东第一”写出来,不管是阿里巴巴还是蚂蚁集团,恐怕市值会直接翻倍,但那对国家队社会对股民对公司真的好吗?真金不怕火炼,好公司总是会最终得到社会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