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19年6月6日发放5G牌照算起,中国的5G产业已经过去了两年时间。在世界范围内看,中国的5G都是一枝独秀。


根据相关统计,截至5月底,我国5G套餐用户数已突破4.5亿。中国铁塔数据显示,中国5G基站数量已经超过84万个。2021年1-5月,国内市场5G手机出货量1.08亿部,同比增长134.4%,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2.8%。


不过,相比网络建设和终端用户,作为三驾马车的5G应用却姗姗来迟。至今,还没有一款5G超级应用诞生,更不要说普及。当然,也许5G好应用已经在某个角落崛起,只是我们还未注意到。


一些人认为,5G应用的迟缓主要是因为中国的5G建设太超前,“还走在了世界的前头”。不得不说,这种论调本身就是没有自信的表现,是多年来做跟随者和模仿者的惯性思维。


5G应用的落地“迟缓”有很多的原因,值得我们深思,更值得我们等待。

基站84万,用户4.5亿,5G应用为何还没来?

质变机会还没到


从历史上看,应用一定会在网络和终端达到一定规模后自然到来,这个急不得,更不能揠苗助长。


任何的事物,都有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很多进行中的变化只是还没有引发重大变革而已。从通信历史上可以很清晰的总结出来,每次技术标准和网络的升级都会带来崭新的应用,只是时间的早晚,或者是需要一个必然性中的偶然。


从规律出发,我们用各种方式去鼓励去寻找去研发新应用,是完全必要的,但不能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更不要相信所谓的专家们、运营商们、互联网开发商们的预测。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从来没有预言成功的应用,所有的成功的应用都是用户用出来的,是在实践中被磨合出来的。


5G建设的有点快,现在还没有显示出比4G网络更好的价值,主要原因还是5G终端未有革命性的创新


创新动力和能力不足


应用的大发展与创业公司的繁荣和进取密不可分,但现在的客观经济和社会条件下,大多数公司都选择了保守,连一贯“因为相信所以看见”的公司都不敢再造次,直接导致整个行业创新力明显不足。


事实上,在进入4G时代之后,一些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时代非常成功的公司,特别是掌控了流量分发的巨头平台,就已经失去了继续创新的动力,主要采取现有用户群的流量与掌控的资本力量来进行所谓的“半条命”合作,以此顺利的实现流量变现,创业环境已经让中小创业者举步维艰,甚至,一些大公司的费尽心力的创新也会被很快模仿。这种分蛋糕的公司对中国新应用的创新创造已经造成了无法挽回的巨大损失。


我们几乎可以认为,巨头对移动互联网流量的控制和分发上的封杀站队,让5G新应用失去了肥沃的创新土壤,以至于无法迅速的诞生出来像4G时代的滴滴、抖音这样的全民应用,或者诞生出来的新5G应用已经被流量巨头管控和扼杀。


监管风格的变化


监管对于新应用的诞生有着相当重要的作用,这也是大环境中的重要因素,比如,盒马能诞生在上海就得益于上海监管方面的创新,而城市大脑能在浙江杭州起步更是与地方政府的支持密不可分。


最近一年多,监管方面出牌比较多,大环境不如以前宽松,一些大胆的前沿的甚至是在开始的时候被认为是大逆不道的创新出不来,5G应用会相对慢一点


很明显,5G的新应用一定会更多的实体落地,一定会更多的关系国计民生,那么,触达的保守人群和利益集团会比较大,遇到的阻力也显然会更多。如果监管不能更开放和宽容,如果监管不能采取新思路新思维,5G的新应用注定会命运多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