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ews报道 12月14日消息 以“移动·智能时代”为主题的”WeMedia 2014中国自媒体年会”暨”WeMedia移动风云榜颁奖盛典”今日在北京香格里拉酒店盛大开幕。数十位行业领袖、国内知名自媒体、各路媒体齐聚一堂,共同见证移动智能时代、自时代的来临。
新浪微博CEO王高飞在会上分享了题为《微博自媒体黄金时代,服务化与商业之道》的演讲。
王高飞从微博的角度谈了对于自媒体的理解,他认为未来的媒体,不管是新媒体,还是自媒体,都离不开三个因素。第一是自媒体的品牌,一个媒体没有品牌,就没有明确的受众。第二是受众,粉丝量或者公众号的订户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第三是商业化,他认为媒体的商业化并不是把媒体的用户卖钱,也不是把媒体的流量卖钱,而应该是选择一个媒体契合的长期的商业伙伴。
以下为王高飞大会发言实录 :
大家好,中国最近这两年互联网自媒体非常火,给我们讲讲自媒体,自媒体在英文里面应该怎么翻译,说实在话这个话也把我问到了,看到这两年我们谈到自媒体,会发现刚刚就像主持人说的,所有人都是自媒体。但是同时他们又会问,我们讲自媒体,这个媒体未来它的发展,需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定位,自己的盈利模式,你觉得什么样的人自媒体才能活到三年后、五年后,我相信很多自媒体都曾经经历过这样一个时代,在传统的时代里面,所有写作是通过媒体的平台,这些媒体可能是报纸,也可能是电视,比较典型的就是罗辑思维的罗老师,以前是央视编导,他们的才能和他们写作的内容,他们生产的内容,必须通过这些传播平台和媒体,某种程度上是被藏在幕后的,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特别社交时代,我们突然发现这些媒体的写作者,这些真正有能力创造内容的人,他们有了自己的粉丝,自己的读者,他们和用户之间所有媒体的中间被去掉了,这也是我们看到所有的写作者,他们的创作者都在涌现前台,成为自己的自媒体,这种情况只能在中国看到了,其实真正在对于美国市场,包括对于一些其他欧美市场做研究会看到,其实不单单在中国,某种程度来讲,中国自媒体的发展,我们认为其实是相对而言落后于欧美,很多新锐媒体已经获得了跟传统媒体平起平坐的地位,而且获得了比较成功的商业模式。中国我们看到自媒体,也在进行快速发展,包括看到不管在微博里还是微信里,都会有像逻辑思维、工会,从这样的角度会看到社交网络的繁荣,也给这些新媒体品牌带来了机会和发展的空间。
回头来看,刚才卢先生说每一个路灯都成为自媒体,我们很激动,但是从微博角度来看,我们对于自媒体谈一下我们的理解,创作内容,每个人都创作内容,但是创造有真正价值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行,三年之后、五年之后,所有的自媒体,谁能生存下来,谁能活得好,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问题。从我们的角度,未来的媒体,不管是新媒体,还是自媒体,毫无疑问离不开三者的因素。第一个就是自媒体的品牌,一个媒体没有品牌,就是自己没有明确的受众,你只靠流量,怎么和这些大的平台进行竞争。第二点需要受众,粉丝量或者公众号的订户,对于我们看来,更关注的你们是不是拥有一个品牌与受众相契合的群体,这个群体不一定多,但一定要精。第三点叫商业化,并不等于赚钱,在微博里面上边有很多大号,在里面用品牌的并不多,很多媒体会认为我只要有了品牌,只要有了用户,就能赚到钱。其实对于公司或者我们程序去运营的话,会看到一个合适的商业化的群体,对于媒体会有增值的下面,你拥有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受众,拥有三家或者五家,或者几十家可以长期合作的伙伴,这些商业伙伴认同你的品牌价值,这样的媒体你会认为在未来三到五年浪潮中能够生存下来。
我们看到第一个问题,如果围绕着品牌受众和商业化三个角度来看,什么样的平台有助于打造新的平台,其实我们发现很有意思的一点,互联网出现大概有二十年了,但是真正的新媒体或者自媒体的产生,在过去三到五年之内,伴随着美国社交网络的出现,或者中国社交网络的普及才出现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互联网的出现早就打破了内容生产者和用户的瓶颈,我们看一下自己的新闻客户端和微博来比较,看到传统的主流形态下,首先出现在粉丝面前是以内容为载体出现的,在社交里面所有生产的内容第一个是个人的品牌,其次才是内容,在微信里边你想看什么内容,必须想先进入这个订阅号,微博在接触每一条信息的时候都会看到这个信息者,其实用户每一次对你内容的阅读和访问,都是用户对你品牌认知的一次强化,在这样的平台上,所以说在社交的平台上,facebook和微博,才容易创建自己的平台。
从微博上来看,微博有潜力的账号,粉丝可能在三或者五万以上,同时他有和传统,人民日报、今日新闻这些不太一样,他在生产一些专业性的内容,我们自己平时在监测里面,每天微博阅读量大概在60万,我们认为这些账号才是未来有可能成长,包括新浪科技一样有影响力,有受众,有商业化规模,对于微博来讲就是服务于这些账号,让他们在微博系统里面能够快速成长和壮大。
刚才说到媒体第二个因素就是受众群体,什么样的平台能够帮助产生内容的自媒体,能够扩大到最多的受众,替到微博,前两天晓龙说了微博是去中心化,我们比较困惑,我们微博一直是一个中心化的网络,其实我们自己看的话,中心化和去中心化并不是对立的,微信是去中心化的,前一段在微博和微信有一篇文章,关于海星的网络,相信大家每个人用微信,都是在一个大群里面,会发现每一个在小的网络里面,真正去发言或者引导关注的人,可能也是占10%,在任何一个信息网络里面,获得最多关注的永远是10%到20%的用户,但是对于微博而言,我们是整个大的,保证了微博里面获得真正的满足感,比如微博里面的大V加媒体,我们从去年2013年下半年到2014年做了一件事情,通过引导用户的流量和引导用户的关注,包括引导用户进行消费,让原来的大V和普通用户群体向专业性进行转移,我们不能改变整个网络的中心化的结构,整个微博网络里边20%还是会占80%的流量,我们希望做到在专业信息里边,每一个垂直信息里边能有500家这样的自媒体可以获得专业兴趣里边80%的流量。比如说以前微博80%可能集中在几万个账号,我们希望未来80%集中在头部50万、100万的账号,我们希望在一些垂直领域,可以获得品类里面80%,从目前来看,垂直行业10%几乎已经占我们头部这些运营下获得了70%流量的贡献。
我们主要分几个方向来做,首先从用户的粉丝运营商,今年已经运营了,通过筛选出来23个垂直领域,这些垂直领域,以我们重点行业为例,全部成为了6、7月份增长19%,对垂直领域增长30%,从被互动量为27%,被阅读量是22%,一方面通过运营机制的策略,同时在账号算法上,由原来只推荐大V,明年会通过机器计算的方法,把所有品类像今年的方式进行运营,这也是很多企业或者媒体非常感兴趣的,就是微博信息优化的措施,这边大家可能看不清楚,从微博的角度讲,我们2011年开始已经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每天接收到信息量过载的问题,看微博里面刷十几次,大概阅读量在130到150之间,大量有价值的内容对于普通用户是看不到的,所以从今年开始,对于信息流里面进行了配额的措施,看到从用户信息接受端,来自于账号38%,来自于垂直信息用户23%,通过大概用户在信息流接受端,对于垂直的账号,虽然在信息生产上不具有优势,自媒体在微博平台上,是不如企业媒体,也不如像央视新闻这样的媒体,大家如果看一些媒体类的账号,他们信息生产速率大概是20分钟一条,这样就会带来一个问题,很多自媒体是个人经营的,他们在信息生产能力远远弱于企业和一些传统媒体,如果在策略上不加以扶植过程引导,很多自媒体在微博里边获得的阅读量会越来越低,这是我们在2014年主要做的工作,而且会把2015年更多向优质的内容进行倾斜,保证我们的体验。
第三个问题看到自媒体的商业化,刚才我提了认为媒体的商业化并不是把媒体的用户卖钱,也不是把媒体的流量卖钱,更多会看到真正有价值的媒体,应该是选择一个媒体契合的长期的商业伙伴。我会举一个例子,提到媒体行业,很少会把下边说成是媒体,但是也看到,上边特征,第一个自己有强烈品牌的代表,南方周末品牌的特性,三联周刊,财经的品牌特性,以及他们受众品牌极度相关。同时看到故事会的广告大家从来都没有注意到,不管是南方周末还是财经,还是三联周刊,他们的客户固定是那么几十家,而且是和杂志品牌相关的,不是做到流量,随便贴点广告赚钱就了事了,真正有价值的媒体,或者真正持续发展的媒体,我认为一定要有几个或者几十个和你自己的品牌相关的客户,和你们永远关联在一起,而且是共同成长。
从微博的态度来看,刚才介绍过了,从鼓励所有的自媒体,从一些垂直行业的自媒体,我们的流量,我们的粉丝,我们的推广其实都向垂直领域的自媒体倾斜,我们鼓励这些自媒体做大,同时鼓励从Me-Media到We-Mediaia,当这些自媒体,比如汽车类的自媒体联合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完全就有可能和传统的品牌客户达成长期的战略联盟,这些品牌客户会帮助自媒体成长,比如1000客户里边会有汽车100多个,以双十一天猫为例,就会把微博里面60多个汽车厂商介绍给微博23个行业,比如说旅游,比如说汽车,比如说财经类型的自媒体,与我们的客户进行连接,这些KOL粉丝量在1700万左右,同时把我们的客户叫做自媒体,有一些客户已经跟一些自媒体联盟,有了长期的合作情况。从这个角度来看,第一个鼓励一些垂直领域的自媒体能够做到比较强,第二个我们能鼓励自媒体形成联盟,特别在垂直领域里面形成联盟,共同获得长期的、稳定的,品牌经营进行商业化的收益,这是微博在未来两年三年,对于微博来讲我们鼓励所有的自媒体在微博平台上,我们希望每一个垂直领域大家都有100家到200家的自媒体占到垂直领域的70%到80%的流量,通过群体的方式,快速提升我们的品牌,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