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语2015,好的商业、真的创新

焦点中国注:这一直首席心中,最值得尊重的一本商业类杂志,因为它已是当下仍在坚持自己立场、价值观与对未来商业与科技趋势判断的少有的,仍在认真做内容的媒体,尊重市场,尊重商业,尊重创业,尊重创新。 这也是焦点中国一直以来的坚持。

预祝大家,新年快乐,2015,大门将开,花自然来!

本文作者为《商业价值》出版人,将刊发于《商业价值》2015年1月新刊开篇致辞,网络首发焦点中国:

2014年是个充满了矛盾和冲突的一年。

年底董明珠和雷军的论战,几乎就是2014年的缩影——一方面互联网加速向传统产业的渗透,已经开始形成颠覆性的力量;另一方面,中国正迎来一股创业的大潮,大批年龄和思想上的生力军涌入商界。这两股力量交织在一起,各种新旧势力、理念的碰撞、冲突和融合,就构成了2014年的主旋律。从年初针对黄太吉、马佳佳的争论,到临近年底对小米的种种质疑,我们会发现从未有过这样的时间,我们有这么多的问题要去争论和权衡——互联网思维和商业本质、重资产和轻资产、电商和线下渠道、重技术还是重营销、先市场份额还是先利润、90后年轻人和主流市场。

对媒体来说,也面临很多抉择。最简单也是每天都要面对的选择就是:现在哪怕通过最简单直观的数据反馈,每个媒体人都知道什么样题材的报道会获得更多的关注和点击——只要标题中出现“小米”、“雷军”、“微信”以及“干货”、“不能公开”等等热门和刺激的字眼儿,行文中再加上网络上流行的各种词汇,就有很大可能获取超过平均水平的点击。但是,正如高晓松说的那样:生活不只是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对于一本商业媒体来说,我们的眼里不应该只有点击和流量,不应只有BAT和小米、苹果,还有很多重要的问题需要去发现、跟踪、分析、报道和传播。

例如,在这一轮马上到来的创业巨浪中,我们是不是应该好好讨论一下什么好的商业?什么是真的创新?小米这家迅速取得巨大成功的公司到底能不能代表中国商业的未来?这样的讨论正如20年前的柳倪之争,会影响这一轮创业大潮中众多的战略选择,会塑造未来5年甚至更远的中国商业的轮廓。

过去一年里,中国的商业看似热闹非凡,但看看李嘉诚的投资清单——人造蛋公司Hampton Creek、可穿戴设备商Misfit Wearables、Vessyl智能杯、3D技术和生物组织工程结合的Modern Meadow、能省下各种佣金的FeeX、个人征信网站Traity、针对未成年人理财的Osper、比特币交易平台Bitpay、日程撮合APPMeekan、股市媒体网站Seen、多屏幕广告公司Crosswise,Sentient Technologies、儿童智能手表Filip Technologies,收购GECAS、BOCAVIATION、JSA和MCAP旗下商用民航飞机——我们是不是应该对目前的创业大潮感到有些忧虑:从年初的打车大战,到年中的在线旅游,以及年底的外卖血拼,我们的创业主流给人的感觉就是两个字——扎堆和烧钱。我非常担心,在如此不同的创业思想指导下,5年之后,我们会收获一批什么样的企业?

作为一本媒体,面对铺天盖地而来的思潮,我们无力左右。但媒体应该是一个锚,始终坚持在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地方,为自己的信念持续不断地发出声音。下面是我们在2015年以及随后的时间里要坚持做的事情:

1. 去发现和报道真正的技术创新和模式创新;

2. 除了那些快速崛起的明星企业,还要去发现和报道那些各个产业中稳步发展、追求品质的公司和个人;

3. 加大对设计和文化产业的关注和报道力度,这不仅仅因为经济放缓,文化创意产业会兴盛的规律,更是因为我们认为,技术、设计和文化对未来商业的影响,要比利润、估值和市场份额更深远、更重要;

4. 我们相信,互联网与传统商业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会最终停留在一个平衡点上。互联网公司因为轻资产和初创公司的锐气,会跑的快一些,但传统企业一定会以一个我们想象不到的姿态回归到主流视线之中。所以,除了火热的互联网创新之外,我们还会保持对于传统产业转型的足够关注。

5. 继续保持对那些离钱稍远但非常重要的事情的关注。最简单的例子,《商业价值》从5年前创刊之初就设立CSR的栏目,现在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很多企业和媒体来说,都已经不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了。但是这个栏目《商业价值》会一直保留,并有专人负责。

在一片草莽、充满活力的创业环境中,一本媒体该做的事情,也逐渐清晰起来——在社会和商业发展的大潮中,《商业价值》需要保有自己独立的立场和判断,站在科技、商业和人文的交叉点上,连接聚拢在媒体周围的所有资源,做些有趣、可持续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