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anews报道 阿里在年前这段期间可谓饱受争议,来自工商局的“发难”刚刚平息,没想到美国律所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LLP又向纽约南区法院提起对阿里巴巴的集体诉讼,上市后的阿里首次遇到了“内外夹击”的困境,共20页的起诉书里面都说了些什么呢?
据了解,Robbins Geller Rudman & Dowd LLP是代表一位名为Manishkumar Khunt的阿里巴巴股票持有人提起诉讼,同时有意成为带头原告的投资者可以到法院登记。
与以往的诉讼不同,本次该律所诉讼的对象并不只是阿里公司主体,同时也包括了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董事局副主席蔡崇信、首席执行官陆兆禧以及首席财务官武卫四人。
据悉,起诉书中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个是之前工商局“白皮书”中披露的阿里售假等问题,以及高管的不当行为,另一方面是阿里第四季度的财务情况。
此前工商局“白皮书”中曾披露阿里目前存在这样几个主要问题:平台上有大量假货销售,如假烟草、酒、仿冒的箱包甚至禁售武器;阿里巴巴员工收受贿赂以帮助商家获得平台上更高的搜索排名和广告位;平台放任商家通过伪造交易提高信用排名等。
此外律所也将阿里巴巴妨碍竞争的行为列在了诉讼原因当中,称阿里禁止商家参与竞争对手的促销活动,同时律所认为阿里高管在阻止误导和虚假广告方面不作为。
而关于财务问题,由于双十一过后第四季度财报不理想,且股价已经出现持续下滑的风险。加之阿里与工商局的口水战,虽然最终进行了“和解”,但“白皮书”的曝光则使得外界认为阿里没有在上市前以及与工商局的争论中对风险提前披露。
营业额不及市场预期是股价下跌直接原因
近日美国股票大盘走低,继周一下跌4%后,昨日(美国时间周二)阿里股价又下跌了3%,报收于87美元/股。
相比阿里上市当日股价38%,报收于93.89美元/股,当日的辉煌已褪去不少,而马云的身价在单日内一度缩水14亿美元,首富之位易主。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阿里2014年第四季度营业额收入不及市场预期才是股价下跌的直接原因。
其中淘宝和天猫上收取的服务费率占据了较多份额,随着消费者倾向于通过智能手机交易,因此服务费率正持续下滑。阿里方面也进行了一些列的应对措施。马云对此却表现得较为淡定,他认为股价涨跌是市场规律。
阿里官方回应:缺乏法律依据 将积极抗辩
面对来自国外的集体诉讼,阿里巴巴方面的负责人向媒体回应指出,集团认为诉讼中指控的罪名,缺乏法律依据,集团将积极抗辩。
阿里方面被外界指出存在问题,作为一连串事件导火索的工商局“白皮书”已经被指明仅为座谈会的会议记录,并不具有法律效力。
但这份不具备法律效力的“白皮书”目前成为了美国投资者追讨阿里披露欠全的依据。
马云的回应:敢上市就不怕被告
在与工商局一番争论后,工商总局局长张茅当天与阿里巴巴首席执行长马云进行了会面,双方同意联手打击假货。
日前马云也在公开场合回应了淘宝的假货风波以及美国律师事务所针对阿里发起诉讼的事件。
他表示,“灾难来了就要面对,敢上市就不要怕被告”,形容这是许多中国企业都会面对的,所以他表示“欢迎”,反而认为事件可以让世界更了解阿里巴巴和中国企业。
律师看法:败诉可能性大 和解将付出巨大
关于本次阿里诉讼的问题,小编请教了IT律师赵占领,其本人的观点有三个:
1、美国的集团诉讼制度比较成熟和完善, 具体是指一个或数个代表人,为了集团成员全体的共同的利益,代表全体集团成员提起的诉讼。法院对集团所作的判决,不仅对直接参加诉讼的集团具有约束力,而且对那些没有参加诉讼的投资者也具有约束力。所以,这意味着一旦阿里被美国法院判决败诉,将面临巨额的赔偿。
2、按照工商总局的说法,白皮书不具有法律效力。我个人认为,白皮书不是生效的法律文件,也不是行政处罚决定书,在此意义上没有法律效力,也即没有强制约束力。但是,美国投资者及律师把白皮书作为起诉的证据,用以证明阿里巴巴上市过程中存在虚假陈述完全是可以的,只存在证明力大小的问题,不存在法律效力有无的问题。
3、阿里巴巴在招股说明书中也批露假货问题可能存在风险,但是隐瞒了重要事项,即阿里巴巴平台上假货问题的严重性以及监管部门正在调查、后续可能存在重大监管风险,这些恰恰是投资人做出投资决策的重要考量因素。所以我个人认为,阿里巴巴败诉的可能性很大,当然阿里巴巴也可能选择和解方式结案,但估计也要付出高额的和解金。
曾经的毒瘤 现在的硬伤
假货指的是未经过品牌官方认证、注册的商品,对此马云有着自己的看法,在被媒体问及“售假”问题的时候,他表示“淘宝没有那么多假货”,同时澄清道,淘宝网许多货物并非“假货”而是“网货”。
记得2013年马云当时在卸任CEO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假冒伪劣未来会成为这家公司的癌症、肿瘤。如果现在不解决好假冒伪劣和知识产权侵犯问题,未来我肯定会后悔。未来三十年如果不能解决这一问题,后果将不可设想。”
不可否认的是,近年来阿里方面对于打假付出了许多的人力财力物力,但“假”始终没有打完,曾经的“毒瘤”终于在阿里上市后爆发,不管这次的风波阿里是否能够撑下去,但至少只要假货还依然存在,阿里的硬伤就会被持续撒盐。
船大不容易调头,很有可能“卖假货”的帽子要持续扣在阿里头上一段时间了,应对风波后的整改措施外界也会持续关注。
——WeMedia科技中心 出品
==============================
固定广告:WeMedia科技中心正式成立,Bianews是主要成员。
专注互联网公司大新闻和小八卦,只讲故事,不讲道理。微信号:bianews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