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互联网企业进军金融市场的消息又是不断,首推就是百度和中信银行牵手推出百信银行进行“直销银行”的布局,其次是微众银行的高层人士不断变动,以及新的融资消息曝出。此外,市场还有一则消息是富士康也在涉足内地金融服务,大有和BAT竞争搅局的意思;那么富士康为何也进入到金融市场呢?是“起哄”借势,还是也觑覦金融市场的大蛋糕?对于和BAT的角逐中,它又会占到什么便宜,获得多少利益呢?
在看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看看富士康究竟涉足的是那些金融服务内容。据悉,富士康已经在中国内地市场成立了约6家金融服务公司,主要目的是为电子零部件供应商提供贷款和其他金融服务。很显然,这样的布局并不是“玩票”,而是有目的,有步骤的一种布局,不能不说郭台铭的眼光还是非常独特的。主要满足于电子零部件供应商的金融服务,和富士康本身的渠道和供应链优势是相辅相成的,这一点和阿里巴巴推出的网商银行如出一辙,也有异曲同工之妙。由于富士康还没有布局到普通用户金融市场,因此它还没有和BAT形成一定的竞争格局压力。这或许也是其能够快速开出六家金融服务公司的内在驱动所在。
当然,富士康既然也要“玩”金融服务,就不会仅仅局限于自己的供应商范畴,那样的话,布局渠道也太窄众了,发展空间也非常有限。事实上,富士康也表示,“在未来几年内,富士康计划将贷款服务重新包装成金融产品,直接销售给投资者。富士康金融服务平台在北京和上海设有办公室。”
显然,此举意味着富士康也想涉足到很多金融机构(包括银行)在尝试的转债行为,此举如果最终实施,那么富士康就可以全面介入到普通投资者市场,这种包装之后的金融产品可以涉猎到更多的范畴,也给普通投资者带来投资机会,甚至还可以搭建自己的P2P平台等等。这样的布局之后,富士康面对的竞争对手就是全行业的,包括BAT在内都是可以挑战的。这步棋对于富士康来说也是描绘蓝图的一种预期。
当然,目前来看,富士康面对的供应商需求或许更直接,但也容易成为窄众应用范围;不过,因为了解供应链的构成以及对供应商的衔接关系,或许也对风险防控更具有一些优势。毕竟,正如富士康所言,“在这方面,我们拥有自己的优势。我们比任何人都了解电子零部件供应商的业务状况,因为他们就是我们的客户。”可以看出,富士康此举和阿里巴巴布局网商银行有很大的相似性,都是对自己用户的认可和了解,都是进行一定的融资贷款等金融服务,都是对风险防控更具有一些优势。相对而言,和腾讯的微众银行,以及百度的百信银行是不太一样的一种金融布局模式。
值得关注的是,腾讯和百度对于网络金融服务的模式究竟会如何演变是需要长期关注的,因为他们或许更多地是面向大众用户。据悉,百信银行很可能主要销售财富管理产品,为个人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提供贷款。这一点和微众银行有点类似。在百信银行的消息出来之后,微众银行也开始坐不住了,近日有消息称,微众银行将融资约10亿美元,以拓展其贷款业务和其他金融服务。而百度与中信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成立百信银行,据悉前期投入资金为20亿元。很显然,这两个业务模式最为相似的互联网企业已经开始悄然发力了。依照目前的发展态势来看,微众银行和百信银行的定位更加相似,都是要提供在线金融服务,如货币市场基金、消费者信贷和小额贷款等。而百信银行还有一点值得关注的就是中信集团在其间扮演的角色会如何演变。
至于阿里巴巴的网商银行和富士康提供的金融服务模式相对类似,我们可以预计的是,未来富士康如果想在大陆金融市场分得一杯羹,那么就无法回避和BAT直接的直接竞争,富士康是否能摆脱对苹果代工的更多依赖,或许这步棋也将非常关键。至于究竟能把这块蛋糕做多大,或许对于富士康来说,自己的代工优势以及对供应链其他电子供应商的需求转换才是关键,如果这一步难以为继的话,那么在金融服务市场,富士康最终也仅仅是一个“玩票者”,难以走得长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