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怎样才能实现互联网化

互联网金融领域11月来“大尺度”动作频发,先是11月3日新华社发布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全文,“规范发展互联网金融”

私募作为金融体系中重要的一环,并不为互联网金融这个概念所囊括。

实际上国际知名的金融大鳄,如索罗斯、巴菲特都是做私募基金而大笔捞金。在国内,私募发展历史虽不短暂,而至今仍没有公开合法的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换言之,政府并没有拟定任何针对私募的管理条例。

于是私募慢慢演变成了地下钱庄,随便哪个人冒出头来,也必定要面对大祸临头。互联网金融的领军人物则在聚光灯下备受瞩目,京东做理财平台,阿里大张旗鼓在苏州河畔的老场坊连开蚂蚁金服产品发布会和蚂蚁金服金融技术高峰论坛。带着如今是我阿里人民共和国的霸气昭告天下,下一步我将带领大家全面迈入互联网金融时代。只是私募这块蛋糕,注定它难抢夺。

如前段时间被时尚圈和资本圈刷爆屏幕的徐翔,公安机关披露抓捕原因是其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股市内幕信息,从事内幕交易、操纵股票交易价格。而关于徐翔被监督机构调查的传闻再近几年至少有7次。

7次传闻,无一不对应着惊天的秘密,每天操盘手带动的股市和大盘的波动,只要有政府或者调研机构愿意追根溯源,它都能跟违法扯上关系,因为现阶段的私募,哪里有完善的法律可循?

目前现有的注册制及未涉及到法规的操作模式,都是借鉴于美国,从1933年的《证券法》、1934年《证券交易法》、1940年《投资公司法》和《投资顾问法》,由于前后几次经济危机的喷发,优质操盘手从华尔街一轮一轮优质筛选而出,《华尔街改革和消费者保护法》直接针对私募高杠杆、缺乏流动性在金融危机中引发系统性风险而拟定,监管严格。

我国真实存在的私募操盘手大半出身草根,对中国本土股票交易市场和投资渠道有着数十年的摸索和亲身实践,如若真和阿里帝国扯上关系,那必定是对信息准确的反应程度,和对同一个套利动作的复制。但凡涉及巨额套利,必定面临信息不对称。

从行业内部,到衍生行业,或者是信息披露,都极度不对称。

行业内资源不对称:事实上现在目前的P2P金融平台,即单指做借贷的网络平台已经有四千多家,不包含衍生出的网贷基金平台,更不包含覆盖面更广的所谓提供金融服务的网络平台,无论它在官网如何保证资金安全,保本保息,有一点可以确定,没有100%的无风险。无风险与套利是两个背向而行的词。大部分公司在玩的仅仅是忽悠投资小白的文字游戏。

衍生行业泡沫:互联网金融公司井喷,水深难辨,衍生行业投入产出严重倾斜,即互联网金融行业的外观泡沫:以前段时间刷爆朋友圈的“92年CEO一年时间从月薪3000到身价千万”为例,具体就是讲一家专注于服务互联网金融的微信投放机构用一年时间从零做到业绩过亿的例子,内容的水分观者自行排干。

众所周知现在是烧钱的时代,投地铁广告,投杂志广告,这些哪能真正满足这些公司的时代需求,于是相关微博、微信自媒体就有了切实存在的作用,也就是这一年,涌现出了诸如该系列的公司,并在短期内实现高额盈利。

私募怎样才能实现互联网化

前几个一万以上的报价,阅读量很少能超过他们的报价金额数。

信息不对称:关于私募的操作无任何权威数据来源,我们在百度中搜索关于“私募传闻”的新闻竟多达5.3万多篇。大到中金在线、和讯、中国证券网等财经网站,小到一般网站的论坛和交流群,以及一些地方性报纸也经常转载,而这些转载的源头都是免费的企业服务贴。宣称的多是上市公司重组、经营改善、资金涌入等敏感信息,表面看有理有据,贴近公司的消息面和基本面,并且相对于那些“放大音量”,只会说“我会涨、会涨停”的荐股方式和机构而言,投资者更愿意接受这种推荐。

互联网金融的外观泡沫不一定能挤破,这是整个互联网性质决定的,传统的媒体宣传公司林立,未来我们将看到大批服务于互联网金融公司的公关、传媒公司涌现,我们将看到一批官方媒体开辟互联网金融通道,实际上这种状况已经有所展露。四千多个P2P平台该跑路的还是会跑路,该博弈的又是内部自我消化的战争,而基于P2P平台的第三方网贷基金正在把资产端口从P2P切开,投入更多在实体而有保障的资产,比如国债,比如供应链金融,比如资管产品。而私募能否介入这个端口?

直接的来说,不可能。但是间接的擦边球毕竟有人敢试,毕竟这个收益是上不封顶的。

1、改变私募流向

2013年全球私募股权总投资额约在150亿美元,去年这个数字飙升到410亿美元,260亿元的增量投资里,30%资金都流向互联网高科技企业,这个额度的参照对象只能是对互联网企业的估值,而互联网高科技企业的估值,是最容易受到资金涌入而大幅上涨,最终形成投资泡沫。目前国内很多互联网高科技企业估值所对应经营现金流的倍数,已经超过18倍,这在全球任何一个市场都偏高,你必须留意估值泡沫风险,并且没有人能预测这个投资泡沫会在何时破裂。

2、通过网络平台直接出售公司股票

向顾客筹集百万以上的资金来购买股票,这一举措的缺陷有两点,如果目的是吸引大量小额用户来购买,通过小额大量来实现私募的购买。当然,换种说法可以解释成聚众购买股票,这可能牵涉到非法集资的红线,即“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

而如果通过网络购买的对象仍旧是要100万起投,那这种方式就单纯的把交易模式从线下转移到线上,相当于原先存取款要在ATM上进行,现在可以直接通过网上银行进行,同时中间又涉及到第三方的管理费用,信用未必可控。

3、将私募作为资产端,打散重组之后小额出售

目前国内发展较好的网贷基金是根据中国国情借鉴了weathfront的模式,将不同平台上的P2P债券分散打包出售,如星火钱包、旺财猫、火球等较为知名,weathfront的模式则是将股票和期权打包出售。不过,又怎么能让私募和平台相互信任呢,或者说平台怎么能绕过政府监管确定这优先购买的私募基金是阳光高收益的,而私募基金在正常运营过程里如果兜售给全面透明的网络平台,如何保证预期高收益,给到更下一步进入的市场普通民众?

而这,的确是目前唯一可以践行的方式,并且,最为曲折与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