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有关于券商机构进军股权众筹行业受挫的消息频频传出,也有多位媒体人就此分析券商进入股权众筹的各种不合适,颇有券商已深陷泥潭之势,进退维谷,但事实上,笔者也试着了解其中的猫腻,总觉得有一种言过其实的味道,不得不说一下笔者的看法。
券商是否真的缺少互联网基因?
也许以前是,但现在未必。
众所周知,股权众筹的火爆很大程度是基于“互联网+”概念的广泛普及,它打破了传统VC对投融资领域的垄断地位,也让人们知道看似很专业的股权投资,其实也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渠道,使很多普通人可以参与进来。换句话说,互联网基因是股权众筹能够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在我们的印象里,类似传统投行、券商这些,它们似乎与互联网基因差距甚远,贴在它们身上的标签永远是“死板”、“封闭”、“高冷”。但其实,券商很早便已经主动拥抱互联网了。
在这里我们开始细说。
首先,在传统券商这一块。2014年2月,国金证券联合腾讯推出“佣金宝”,以万2.5的超低利率,顿时在中国证券市场掀起一股波涛骇浪。同年4月,中信证券、银河证券先后获得互联网证券业务的试点资格,到现在,已有超过半数的传统券商获得此项资格。相比较之下,其实传统券商对互联网的态度并不排斥,相反,它们始终抱以积极开放的态度,主动拥抱互联网,哪怕像是国泰君安证券这样的证券巨头,也推出了君弘金融商城,不仅有各种热门的互联网“宝”类产品,还提供资管理财、私募基金、银行理财等等创新服务。与之相类似的,还有兴业证券的优品城、银河证券的网上商城,不一枚举。
然后,我们来说另一类券商,也就是逐渐化身为“互联网券商”的券商们,它们的行为更加激进,最为典型的代表是中山证券,它与BAT三巨头之一的腾讯联合推出的“零佣通”,让人看到券商与互联网结合的无穷魅力,更有颠覆传统的意思。与中山证券相类似的,还有华龙证券、西藏同信证券、广州证券等。
而从证监会不断下放互联网证券牌照的动作来看,监管层也非常乐于看见传统券商拥抱互联网,这一点便与传统银行对互联网的态度有天壤之别。在笔者看来,券商已经不存在缺少互联网基因这回事了,相反,我们在今时看券商拥抱互联网的态度,可以知道,大型券商一般采取自建平台的方式,而中小型券商则是寻求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借力而飞。
券商是如何玩股权众筹?
两极分化,取之有度。
上文也有提到,其实券商拥抱互联网的方式是存在两种模式,这也决定券商们玩股权众筹同样存在两种方式。
一种是大型券商,以目前国内最大的证券公司中信证券为例,早在今年年初,第一股东中信证券控股的蓝海股交中心便推出股权众筹业务,也是继京东、平安、阿里等巨头杀入股权众筹后,大型券商在股权众筹领域的一次尝试。
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蓝海股交中心成立于2014年2月13日,与山东青岛地区的四板市场开展合作,设立中信蓝海众筹平台,自此开始涉足股权众筹业务。
有意思的是,中信证券并没有直接干涉其运营,蓝海众筹是属于独立运营模式,这也意味着平台上的项目都不需要中信证券进行推介。当然,比这个更有意思的是,在投资端,平台只开放给中信证券的客户,非中信客户不得参与投资。
在某种程度来看,似乎是很封闭的一种方式,但如果考虑到股权众筹的风险性,也许就不这样认为了。据相关规定,参与股权众筹的合格投资者,其金融资产须达300万,或近三年的年均收入达50万。
但即使是这样,以中信证券为首的大型券商,它们在股权众筹领域的探索还是游刃有余的。笔者想,这主要基于两个方面,一是大型券商的股权众筹项目安全系数较高,更容易获得客户青睐;二是大型券商对股权众筹的态度是“业务分支”,仅此而已,并不代表它们会抛弃主要业务而倾心于此。在这里,笔者要强调一点,那就是无论目前股权众筹如何火爆,但总的体量远不如那些券商的主体业务,过分夸大股权众筹的作用本身就是一种不合理的说法。
所以说,部分媒体谈到券商进入股权众筹领域遇挫,会影响到其主体业务,这其实也是部分媒体的臆想,“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事,也许只有猴子才会做。
另一种是中小型券商,与大型券商不同,它们对股权众筹的态度更积极,投入的程度也更大,它们已经从提供网络基础服务至现在的网络金融服务。当然,参与股权众筹的方式也多种多样。笔者大致总结了一下:
1、模仿大型券商,自建平台,然后与传统VC机构合作获取项目,或者自己去新三板寻找;
2、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借助互联网公司的流量,实现弯道超车;
3、直接与股权众筹平台合作;
效果如何?第一条基本属于中规中矩,但对中小型券商来说,运营成本也是巨大的,卖力也不一定能讨好。第二条,有一定的操作空间。第三条则存在相互竞争的因素,股权众筹平台并不愿意分享自己的优质项目。
所以,从这里来看,中小型券商进入股权众筹的压力更大,几乎是举步维艰,这也是最近媒体报道关于券商进入股权众筹不合适的最大原因,已有部分媒体人多次讲解,此处笔者不再剖析。
但压力大,不代表没有办法。中小型券商有几个明显的优势,一是目标性强,互联网领域正在逐渐成为它们未来深耕的场所,这也使得它们开始大量招收互联网领域的人才;二是拥有专业团队,风控能力强,这无疑是弥补了目前很多股权众筹平台的短板。
据众筹之家的数据显示,截至今年,已有多起股权众筹项目出现欺诈、自融跑路等现象,其根本原因就是平台的风控能力太弱、甚至不存在风控,更有甚者直言,“我们不需要风控”,行业不规范可想而知。
时代在发展,发展必然会带来新的东西。如果在股权众筹发展的初始阶段,行业不规范尚可理解,但时至今日,随着各种巨头的杀入,行业逐渐规范化正成为一种发展方向。那么,拥有强大风控团队的中小型券商,其进入股权众筹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是直接杀入、与目前的股权众筹平台抢资源?不,笔者不赞同这种方式,原因无非是“抢不过”和“没必要”。同样,中小型券商在这方面也并没有做过多的纠结。当然,笔者还要强调一点,事实上中小券商在这方面的尝试说不上失败,很多项目都直接超募300%以上,非常火爆,令人瞠目结舌,但股权众筹终究是一个“量”的问题,一个项目的火爆,远不如十个项目正常完成众筹,这也是下面笔者要说的。
笔者想,中小型券商与其和平台抢资源,还不如做一个中介方,通过自身的强大风控能力,对项目进行筛选,再向平台推介一些优质项目,不仅可以弥补股权众筹平台在风控方面的短板,也可以从中收取一定的中介费。同样,这对股权众筹平台来说,也是有益而无害的。
当然,也许有读者会说,股权众筹平台获取项目的能力强于券商。这一点,笔者是不认同的。事实上,目前在国内正常运营的股权众筹平台多半属于草根平台,缺风控、缺资源,同样也缺项目。它们的项目来源很简单,无非就有几点,一是项目方自己找上门;二是平台方通过自身人脉发现一些好项目。
但无论是哪种,都远远比不过券商所拥有的专业渠道,在这里,要提醒读者注意,千万不要小看券商与投行那些机构的合作,在信息资源方面,这是草根的股权众筹平台永远比不上的,只是有些项目潜在风险太大,很多专业机构不愿意冒险,但草根股权众筹平台不同,富贵险中求。如果从风控的角度来说,很多股权众筹平台的项目筛选都没有经过专业的审核,感觉差不多也就上线了,而“感觉”总会出错的。股权众筹的本质仍然是金融,金融必然以风控为第一位。
不过,在这里还会引出一个问题,既然券商可以获得项目,那么为什么券商不自己做呢?原因前面也提到一点,主要是“吃力不讨好”,获取项目仅是股权众筹的一部分,接下来还有推广、管理、退出等等,与其自己来做,还不如把项目推介给平台,收取一定的中介费,既可减少不必要的麻烦,也能互利共赢。
总结,无论是大型券商,还是中小型券商,它们进入股权众筹领域已经成为一种必然,但不必期望太高,也没必要贬低,这仅是传统金融模式的一种探索。而若是冠以“爆发”、“反击”,或“深陷泥潭”、“理应退出”等词,笔者认为这是完全没必要的。如果从大的方向来看,不仅是券商,还有像传统VC这些专业机构的引入,反而可以倒逼那些草根的股权众筹平台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