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理财“新考”:非标资产才是差异化竞争所在

随着2015年下半年以来央行多次降息降准,利率市场化带来的银行息差收入缩减,而市场无风险收益率也开始逐步下行,因为这个整体的市场资金利率受制于央行存贷款基准利率,并在这个过程中不断调整市场化的各梯次的风险收益水平。对于互联网金融而言,此前在货币市场基金、票据、保险理财等方面都实现了业务的互联网化,也就是像阿里、京东、百度等这样的互联网理财平台纷纷开发了类似的在线理财产品。

但是,从这一点而言,因为这些基金、票据和理财产品大多是直接和基金公司、银行、票据中介以及保险公司合作,对接的大多是传统金融机构的产品,所以在差异化上而言相对有限。因为这些对于互联网理财平台而言都属于资产端,而用户端虽然是由平台来掌握和对接的,但是基于这种资产端产品在收益、风控和安全上的类似性,也往往决定了理财平台在收益率和用户覆盖上的大致趋同性。

目前银行票据理财产品的收益在4-5%之间(大票一般是这个价,而小票可能会稍微高一些),保险理财一般视期限不同而不同,有一定的封闭期,一般收益率在5-7%之间,而货币基金由于银行同业存款拆借利率的下降,目前已经下降到7日年化收益率3%左右。

总体而言,和传统金融机构对接的产品,无论是保险、票据还是货币基金,目前的收益大多在4-6%之间,适合一些稳健的理财群体,对风险的敏感性较高,以增值为主。但是对于另外一部分对风险承受能力更高,对收益也要求更高的群体而言,目前主流的互联网理财平台的传统金融机构产品,就很难满足这种需要了。道理很简单,除非能找到其他各种非标资产,具有一定的风险敞露能力,但是收益也往往更高。

招财宝此前被证监会调查的中小企业私募债拆分销售,实际上也是一种可以交易的资产,只不过私募债是在交易所中进行交易的,放到网上进行交易,并且面向不确定对象也有打擦边球的嫌疑。不过这种私募债的资产引入,很大程度上也是满足了理财用户对多层次理财收益水平的需求。

问题就在这里,既然传统的金融机构产品放到互联网平台上卖,差异化相对有限,收益的优势也不是很大,那么作为互联网理财平台,应该如何做到在做好风控的基础上引入各种非标资产?因为在市场化的风险收益梯队中,非标资产虽然有一定的风险敞露,但是在收益水平上也往往具有更高的优势,一般债权、收益权、地方交易所的产品,收益在7-8%甚至更高,而一些比较稳健的,能够和某些产业结合的P2P理财产品,收益在10-15%之间。其实可以这么说,互联网理财平台的基础配置是现在比较稳健也比较主流的货币基金、票据、保险理财产品,但是如果要做好差异化,甚至通过多样化的产品驱动来留住投资者,那么一定程度上也是需要补足非标资产这一块缺位的。

而引入非标资产,本身就需要平台具有多样化的资产风险审核能力,或者需要合作方进行更为严谨的资产安全性审核。目前各种互联网平台(除了P2P),更多的还是借助一些交易所资产,保理资产和应收账款等资产来转化为线上的,可以拆分销售的资产,然后偶尔加上一些用户收益的补贴,这样在年化收益率上就具有很好的优势。

当然,从业务逻辑上而言,非标资产的引入,需要具备一定的市场背景条件,特别是在目前固定收益类产品收益水平不断下浮,银行存款利率一降再降,以及宝宝类产品收益下浮至历史低位的状况下,非标类产品可以较好地满足理财用户的更高收益水平需要。而且从整个非标行业的收益水平来看,实际上也在慢慢趋于稳定。例如目前比较稳健的P2P类资产,收益一般在年化10-15%之间,视期限不同而有差异。因为从资产的属性上来看,非标资产中并非都是高风险资产,也确实有部分资产具有很好的偿付能力,或者因为从正规金融渠道难以融到资金,抑或是融资成本高,效率低,所以采用互联网融资渠道这种新的方式。对于这种资产,互联网理财平台应该充分运用自身平台的技术、风控和运营手段,加以合理化引入,然后打包成收益较传统金融机构固定收益类产品更有优势的理财产品。从利率定价上看,这部分产品的收益在8-15%之间比较合适。

记得前年银监会曾经出台了关于银行理财的8号文,就是严格控制银行非标理财的规模,“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均以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商业银行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间孰低者为上限。”但是,当时银监会主要目的在于整治不规范的非标资产,以及银行理财变相成为影子银行的金融衍生风险,并不是对非标资产一棍子打死。而实际上,很多中小企业,包括个人的生产、经营需求都需要很高频率的非标类理财融资需求服务。

特别是在互联网金融成为未来整体金融体系补充的时代,非标理财将成为一个很重要的市场板块。因为这部分需求是传统金融服务暂时难以覆盖,或者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部分,互联网金融在引入这部分资产时,也要做好具体产业和环节的风险把控,然后在风险对价中实现综合的用户收益,将最好的非标理财产品推荐给用户。毕竟,未来,非标才是差异化运营能力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