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面情绪爆棚时打开Koko,这款Whisper和Secret结合体App让你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上周的时候,我和一个好友激烈的“撕了一下”,我们吵的不可开交。那次冲突很诡异,我们双方都同意各让一步,并且也说好自己去冷静一段时间,平复一下各自的情绪,并且梳理一下各自的想法。但是问题来了:我根本不知道自己对于这次争吵有什么样的想法。事实上,我甚至不知道该如何开始整理自己的思路。我的思想在两个极端之间不断徘徊、挣扎。一开始我觉得也许我们之间根本没什么问题!但是一分钟之后,我又在想:我们永远不会再做朋友了!有那么几天,我甚至无法相信自己的大脑。在这个时候,我最需要的,其实是一个来自外部的观点,一个中立第三方人士的看法。如果我此时与其他好友或者是家人去聊这件事情,我很可能依然无法找到最好的解决方式,因为他们难免会有倾向性。

因此,我做了一个决定:去和一些陌生人讨论这个问题,问问他们对此事的看法。

于是,我登陆了一个名叫Koko的新兴应用,将我的窘境发在了上面。几个小时之内,我收到了多个匿名用户的回应,他们为我提供了各自的看法。通过阅读他们的回应,我发现,原来这件事并没有我想的那么复杂;无论你和朋友的关系有多铁,一些争吵是完全无法避免的,而且它们也只是友谊路上出现的小问题;最终,如果我们双方真的在乎彼此,那么我们之间不会出现嫌隙。

在使用这个应用的过程中,我觉得它好像是Whisper和Secret的结合体,这个平台上的陌生人能够帮我解决一些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从而缓解我的心里压力。这种感觉很奇怪,但是却又非常实用。对于每一个为我提供回应的人,我都为他们点了赞。

这个基于集体智慧分享以及活跃社交的模式深深吸引了莫里斯。他很想知道是否可以将这个概念移植到心理健康领域当中去。在接受采访的时候他表示:“我当时只是想,是否可以用众包的方式解决我所遇到的问题,以及陌生人是否会为我提供帮助,让我理清那些由于过大的压力而自己难以看清的问题。当我将某种消极情绪分享出来之后,其他人是否可以帮我换个角度看待问题,从而让我的想法变得更加积极、理智。”

负面情绪爆棚时打开Koko,这款Whisper和Secret结合体App让你看到一个不同的世界

莫里斯将这个问题作为了他博士论文的主题。最终,他开发了一个名为Panoply的网页,这是一个社交媒体网页,这个网站让他可以对自己对点对点互助的理论进行临床测试。Panoply的用户体验是围绕着一个名叫认知“行为疗法(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的理论所打造的,这个疗法会引导人们重新看待自己的负面情绪,并且对这些情绪进行更加理智客观的分析,学术上这个过程被称为“再评估”。

传统上,面对面的疗法是这样进行的:一个心理医师会让患者想象一个最糟的情景,然后鼓励他/她从一个完全不同的角度去重新看待这个情景,从而引导患者绕开情绪陷阱,因为正是这些陷阱才会让人们产生巨大的压力和沮丧感。

Panoply所依托的就是这个疗法;只不过,这个网页上并没有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它所依赖的,是其他普通用户,这些普通人同样可以引导你对当前所遇到的困境进行重新认知。这个过程既然能用在网页上,当然也能够用在应用中,而且应用更加符合“点对点”的概念。就这样,一个帮助用户对抗消极情绪的新应用就这么诞生了,而且此前应用市场上并没有出现过类似的社交应用。

在从麻省理工学院毕业之后,莫里斯决定将Panoply做成一个面对普通用户的应用。今天这个应用正式登陆iOS平台。Panoply的许多功能和理念都被转移到了Koko上面,但是Koko和Panoply还是有一些不同之处。首先,当然是平台不同,Koko运行在移动设备上,而不再是网页上。

莫里斯和他的团队对应用的界面进行了调整,让它看上去更符合社交应用的定位,而且他们还让Koko支持更多的语言,以此来吸引更广泛的用户群体。另外,这个应用的形象还经过了重塑,宣称它可以帮助人们应对“每日生活中出现的压力”,而不再仅仅是沮丧感,莫里斯希望这个全新的定位可以吸引更多的用户,尤其是那些不愿承认自己存在心理健康问题的用户。

在第一次打开应用的时候,Koko会要求用户选择他们最关心的一个主题,例如学校、工作、恋情、家庭等。之后,它会要求用户用简单的语言来描述他们所面临的最糟糕的情况。莫里斯解释道:“用户在这里所填写的内容,一般都来自他们的真实经历,这些经历在他们脑中挥之不去,也是他们所有负面情绪的来源。”在用户填写了这些内容之后,他们所描述的情况就会以卡片的形式推送给其他用户,就像Tinder一样,用户通过左右轻扫的方式来浏览这些问题。

如果某个用户看到了一个他/她可以帮忙解决的问题,他们就可以点击一个写着“帮忙重新看待这个问题”的粉色按键。之后,一个书写框就会弹出来,用户就是在这里彼此之间相互帮会组,提出自己对该问题的看法的。收到帮助的用户,可以为其他用户点赞,以此来提升该问题的人气。所有问题和评论都会被实时监测,一个特殊的算法会通过监测关键词的方式来判断某个用户是否会对自己或是其他用户带来危险。

虽然Koko所依托的,是没有心理咨询方面知识的普通用户,但是这个应用会引导用户进行学习,从而掌握行为疗法的技巧。莫里斯解释说,我们会含蓄的告知用户,我们希望他们在这个平台上做些什么。他表示,对于用户来说,这样一个应用最大的好处,并不是获取建议,而是为他人提供建议。

在他看来,维护心理健康就像是锻炼肌肉一样,如果人们想要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那么他们需要定期的训练。他表示:“如果你能够熟练掌握换角度看待给你带来压力的事情的技巧,你就可以获取这种超级能力,让自己变得更加坚强。但是问题是,掌握这种技巧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他认为,通过为他人提供建议的方式,所有人都可以锻炼这种技巧。

心理健康应用热潮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许多应用都在关注用户的心理健康,Koko就是其中最新出现的一个。在AngelsList上,我们找到了142个专注于健康的初创企业,其中超过90家都是在2015年成立的。史蒂夫·陈(Steve Chan)是来自加利福尼亚大学戴维斯分校的一位行为科学研究人员,他目前正在和美国精神病学会合作,为心理健康应用的开发编写指导方针。他表示,最近人们对于开发心理健康应用的兴趣突然上升,这并非仅仅是一个巧合。

2013年进行的一项研究显示,应用市场上共有1536个尝试解决抑郁问题的应用,其中只有32个应用配有公开出版的研究文章。李表示,随着移动心理健康应用的领域的发展不断走向成熟,以及官方组织对于这些应用的有效性的进一步认识,也许这一情况会有所好转。但是这个过程将会花费很长一段时间。他表示:“如果这些应用做的足够好,它们将会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不过我们现在还处在交叉路上,难以分辨哪些应用能起到良好的效果,而哪些应用是在滥竽充数。”

对于Koko这个应用,莫里斯表示,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应用自身就会成为一项研究。虽然它不会收集用户的个人信息,例如名字、电子邮件地址和电话号码,但是用户所上传的内容完全是公开的。他表示:“只依托这一项数据,我就能了解用户的回应类别,然后分析哪些回应最有效。而且针对不同的问题,以及不同的用户性格,我们还能够分析出那种回应策略对他们来说最有效。”

莫里斯表示,他希望可以将Koko所收集到的数据分享给大型的研究机构,从而不断的改进应用的有效性,并且分析哪些用户从该应用中能够获得最大的好处。他表示:“要想更好的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我们也许会需要额外的信息,但是我们不会偷取用户的信息,而仅仅是会在通知了用户,并且获得了他们的许可之后再对数据进行收集。我们认为,这些数据不仅对Koko有帮助,它对整个心理健康研究领域都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编辑: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