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模仿到超越:中国是怎样从科技模仿大国走向创新中心的(二)

本文作者:克里夫汤普森(Clive Thompson),《比你想象的还要智慧》(Smarter than you think)一书作者

从模仿到超越:中国是怎样从科技模仿大国走向创新中心的(一)

中国在 web 服务行业的创意繁荣方面已经相当强大,但是它却在硬件方面有一个更大的优势,甚至超过了美国。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中国已经成为世界制造业方面强大的竞争对手,因此,深圳和广州等沿海城市现在充满了电子设施工业,从规模狭小的个体商店到员工近三万人的富士康公司,都在热火朝天地制造和组装iphone,他们对与如何生产这些东西都有着都有深厚的经验,所以这几乎是本土企业家们都会选择开创的业务。

他们就居住在工厂附近,经常能够有机会逛逛电子市场,因此他们也是第一个获得硬件趋势的人,例如,尖端传感器的发明,给我们带来了一种收集的数据的新形式;或者当一个现有的设备成本突然下降到低端,这些企业家们便会疯狂制造,让这种在一夕之间遍布各地。

从模仿到超越:中国是怎样从科技模仿大国走向创新中心的(二)

对高科技的淘金热已经在成群的企业家之间的产生了疯狂而激烈的竞争。

“在中国进行这种竞争比在其他地方它是更容易,” 罗宾 · 韩说,“因为我们有深圳这个城市。” 韩今年32岁,是体育世界的宠儿,北京Zepp实验室硬件公司创始人之一:它是一个可以跟踪你的挥杆轨迹的传感器——高尔夫球棒、棒球棍、网球拍——然后通过使用一个iPhone应用程序可以帮助你提高技艺。韩在五年前创业是还是一名博士生,当时他在微软的北京工作室工作。大公司的生活也许是稳定的,但往往辛辛苦苦地工作几年,只为了研究一个项目,并且可能永远不会制造出真正的产品。“是否会成功将是你无法控制的。” 他坐在灯火通明的 Zepp办公室对我说,在他身后是二十多名正在工作的程序员和设计师整在敲键盘。

从模仿到超越:中国是怎样从科技模仿大国走向创新中心的(二)

韩曾经注意到,正在市面上广为流传的的HTC和HP手机,以及任天堂Wii遥控设备,有潜力成为各自所属公司的重点发展对象,并会对他们的价格进行相应地降低。他和一个朋友,彼得 · 叶 ,是个喜欢运动的人,也正是他产生了秋千传感器的想法。玩家可以通过它来分析其运动轨迹或与那些专业人士进行比较;教练可以利用它来审核整个团队的实际活动,甚至是远程审核。韩和叶从打高尔夫开始,他们认为对方一定会愿意在改善他们的游戏传感器方面进行投资。

他们引导我来到了地下室,在那里他们建造了巨大的击球板和打高尔夫球的场地。“我们在完善秋千传感器的工作上花了大量的时间。” 韩说。墙上标记着他们工作的点滴记录。他们的原型设计工作做的十分到位,吸引了苹果公司代表到中国来视察,寻找苹果商店的产品。对美学的精确要求很高,因此他们不得不慢慢地通过对十四个原型进行完善,因此他们的工作让苹果公司也十分满意:因为在2012年,Zepp传感器已经在全球范围内的苹果商店获得发布,Zepp已经在超过三十万的苹果商店中得以发布。

从模仿到超越:中国是怎样从科技模仿大国走向创新中心的(二)

韩和叶的Zepp实验室获得了从天使投资人小王和他们的工作伙伴投资的50万的种子基金,以此起步,并找到一个优秀的加工工厂,以辅助原型制作和对他们的设备进行大批量生产。最后的一步便是寻找优秀的,类似富士康这样具有丰富的经验的工厂,这类工厂也有实力解决设计方面的挑战,而设计方面的问题也是在传统上中国制造方面最困难的部分。但近几年以来,这项工作已经变得更容易了。中间商正是用来帮助专门来帮助弥补这一差距的,包括一号高速公路项目和制造业巨头PCH公司的一项工程,而它也在世界各地挑选个体发明者,同时还在挖掘愿意制造产品的新人才和一流的工厂。

同时,在中国也有一些活动。首先便是上海的新车间——由中国的互联网企业家大卫 · 李带头建立,在2010年,他留意到如何设计便宜的工具原型,使得厨房设备的制造越来越趋于顺利。现在正在忙于将从中国各地的本土设计师与从世界各地涌向新项目的外籍人士相结合,试图与对方的想法碰撞出火花,同时由李组织创办工厂的巡回产销,帮助大家了解中国的硬件生态系统是如何工作的。

公司的新车间像一个健身房,在这里他们可以随时使用新工具,同样值得强调的是,他们还可以咨询和访问网络,与同侪设计师们进行交流。”我总是鼓励大家进行快速的原型设计,同时试着找到制造商合作伙伴,从而是自己的初创公司开始起步。” 李坐在一张贴着贴纸的大桌子旁边对我说,上面写着“精益求精”。在他身后的房间放满了金属车床、电动工具、和正在工作的三维打印机。近期以来,新车间制造的最成功的一件产品是 Wearhaus 耳机,它能够使人们的手机中听音乐,还可以与朋友一起听,同时在私下的时候还能够享受同样的音乐,比如在一起工作或学习时。首次试发布时,就卖出去了三千副耳机,而现在正在进行更大的制造和销售

ACME在中国创新和繁荣发迹于在北京的郊区的办公大楼内,只有四套小小的公寓。这些就是小米的总部。小米成立于2010年,该公司现在已经成为著名的手机生产公司,其快速的处理器、大屏幕和顺畅的操作系统被称为MIUI,甚至可以与iPhone相媲美,但其费用只有iPhone的一半。但它更著名的也许在于它以在线销售模式为主,并取得了爆炸式增长。去年,小米的手机销售量为6100万,并在2015年成为了中国最畅销的手机品牌。尽管它仍然是私人企业,去年投资者说,小米公司的市值约有450亿。

小米早期是由知名企业家雷军创立,但是他在十年前也犯下了一些错误,但并没有影响他的财富。当时雷军创办了卓越网,后来他将该网站卖给了亚马逊网上书店。后来,他成为了一名天使投资者,将资金投入到新一代的创业人,比如YY,并与该国的最有才华的年轻设计师和工程师取得了联系。到了2010年,他的公司已经站稳了脚跟,并致力于为销售手机而创造新的操作系统和新的商业模式。雷军创造了小米以后,雇佣了一批有才华的团队,新的手机操作系统莹然而生,并于同年八月开始销售。

自小米系统产生依赖,为中国的科技画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但是以他们现有的手机,下载OS系统十分麻烦。如果小米想要适配于数以百万计的操作系统,它需要进行自己品牌手机的销售工作。于是富士康就成为了小米的主要生产商之一。同时,该公司在最初建立时偶然发现了一个效率非常高的销售系统。每个新的产品将会通过每周在其网站上的抢购销售方式,以有限的数量卖出——也许只有五万台。这种独家性激发了人们的抢购热潮。少数能够抢购成功的幸运儿会向他们的朋友们炫耀,获得羡慕的声音。之后,小米将会开拓更大的运行空间,以满足被压抑的产品需求。

小米的办公室宽敞明亮,装饰着巨幅的绘画作品。一个工作人员刚刚经过了彻夜工作,在一楼的办公室席地而眠。一个杂乱的办公室充满了电话铃声,客户服务代表正在试图解决来自世界各地用户的问题。虽然中国是小米的大市场,但在2013 年,该公司聘请了雨果 · 巴拉(以前谷歌安卓系统的产品经理),以监督小米的全球扩张。” 这些都是针对手机生产而设定的,而不是对计算机,” 巴拉说,“他们可以从手机就直接访问互联网。” 他说,小米的目标是不断地产生新的升级。” 我们正在研究硬件,但我们使用的确实制造软件的方式。我们正在做一个每周更新的软件!” 这些更新都会通常纳入小米的工作日程,并对米粉进行深入调查,获取的大量反馈,小米的团队在公司的客户论坛上发布的帖子可以收到十万多条就讨论操作系统最新调整的评论。

事实上,小米乐意跟其客户进行在线讨论,以理解年轻消费者的需求,以培养的他们对小米品牌的忠诚。小米手机以接近成本的价格生产,该公司的销售收入大多是从其配件而得,如耳机和小米手环的腕带,以及从应用程序商店购买的新的OS皮肤等等。小米希望,其最终的收入可以更多地来自于众多的电子商务交易中,小米业主将会参与到从吃饭到机票到服装的业务当中。

但要对以更广泛的视野看到未来的公司,则需要继续朝楼下走,到一个整洁的备用陈列室,里面充满着物联网的设备,本公司推向市场的一切工作都可以通过远程操作移动控制系统。它有一个智能的灯泡、连接中的摄像头、一个浴室磅秤、一台电视、一个电源插排和空气净化器。对中国来说,这是对于控制空气污染的关键装置。一旦消费者购买了某件产品,并且使用感受良好,他们将会很快地向别人推荐。巴拉高兴地说道:“在中国,这个规律就像是建筑一个由围墙保护的花园,并让其他人呆在你的花园里。

小米没有对这种硬件本身进行设计和制造。其管理者是为了在改过进行饥饿营销,建立尖端的初创公司,然后投资于他们,并要求他们生产高质量的产品。就这样,一个令人惊异的生产系统就成立了。这让谷歌的业务蔓延到了物联网方面,其智能温控器与保险相机却稍有落后。

在中国沿海城市的西方企业家现在正在涌向硬件和软件加速器。

换句话说,中国创造性的一代已经为了证明自己而正在与世界上顶尖的高科技品牌准备展开正面竞争。“苹果和三星有理由感到担心,” 知名硬件黑客邦尼 · 黄说道。说到硬件,中国得益于迅速增长的消费者,成为了全球最大制造基地。小米的第一个主要对外扩张的国家并不是美国,相反,是贫穷和饥困的印度,今年第三季度在印度销售100万台手机。它意识到,中国和印度占领了小米在地球三分之一的市场。在这个大背景下,在已经拥有很多智能手机消费者的美国将不会是一个特别大的市场。

然而,虽然在中国像小米这样具有竞争力的大型科技公司,它的流动的机会是双向的,并且这些公司的流动变得越来越常见,更多的西方的企业家进入了中国工作。他们现在定期涌向沿海城市,在这些地方,他们可以找到满足他们条件的当地合作者或工厂来生产硬件和软件加速器。一个法国女人在去年抵达上海,与中国程序员组成团队,创建一个法国葡萄酒的在线销售网站,并针对该城市的各种别致的餐馆进行销售。年轻的美国发明家们在深圳扎根,他们从事于各行各业,从GIF动图模拟相机到机器人制造。中国从本质上成为了第二个麦加,聚集了有才能的人——像早期的硅谷一样。

那一天笔者结束了访问,顺便去新车间见到了大卫 · 李,彼时李正在会见他曾经参与的创业团队,包括一名在中国居住了八年、名叫里昂卢 · 卢内苏的荷兰籍意大利男子,和名叫波尼 · 沃的拉丁裔人。他们都看过了最新的设计原型,这个原型被寄到了附近的一家工厂。这是一个可以给你从你的计算机或电话提供警报,与苹果手表非常想,它可以放置在你的办公桌上,而不只是在你的手腕上的小装置。“为了大卫,我们的速度会适当放慢。” 卢内苏说。

李捡起了这个小工具,抚摸着它光滑的白色边缘:“他们使用了与iPhone5c相同的塑料。” 他说道。企业家们也会心一笑。在美国可得不到这么多的机会!这也是他们聚集在在理的原因。

(编辑:Zoe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