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公关文章中,甄别出网贷平台信息真假

不少财友往往遇到这种情况,针对同一家平台,出现了正反观点不同的文章,那么怎么样才能从这些文章中甄别出哪些是公关,哪些是报道事实的呢?我们请来了挖财社区资深网贷投资大咖扒皮老师,来给大家聊聊。以下是原文:

今天圈子里的两篇文章读起来,还是蛮有意思的。一篇是经济参考报的题为《翼龙贷或涉非法吸储 加盟模式屡被质疑》,文章中,质疑翼龙贷平台的翼存宝项目采用先融资后放贷的模式,指责其资金流向不明,已经触碰网贷行业资金池红线,并且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这篇文章,也是够犀利,直接拿翼龙贷开刀,毫无顾忌之意。

紧接着,网上另外一篇文章又开始针锋相对的盛传,这篇文章的题题目是《实地考察:翼龙贷100亿元贷款原来都流向了这里》。文章里,应用了各种翼龙贷的案例,诸如说河南某个中药村,因为贷不到款,而发展不前。也因为贷了高利贷,而压力倍增,后来幸好遇到了翼龙贷,贷了款,解决了燃眉之急,扩大了种植面积,带领村民致富奔小康。大有,某神药一喝就灵的感觉,也很有某视的宣传风范。

一时间,大家也有点晕头转向,不知道这两家媒体,这几篇文章到底要闹哪样?

有朋友问扒皮怎么看,扒皮也不好说什么,只能简单的谈谈自己的看法。

关于质疑翼龙贷非法吸储的问题,经济参考记者给出的理由是翼龙贷力推的翼存宝并没有给出投资去向,并且投资协议也只有两方,并且,“甲方已授权委托乙方,按照翼存宝确定的规则、投资方式、投资标的进行投资。”

该作者就以此认为翼龙贷该产品的模式是平台先将投资人资金吸收进平台,然后再由翼龙贷将资金投资、放贷。这种先吸储后放贷、先融资后匹配债权的模式就已经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

并且还搬出某业内人士分析的观点:“按照P2P的信息中介本质,其职责应该是撮合双方交易,先有债权端融资需求,再由资金端的投资人进行自主选择投资或不投资。翼存宝产品的操作顺序却正好相反,先有资金端、再匹配资产端。这和银行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操作顺序是一致的,但是P2P平台却没有银行牌照,进行这样的操作显然是违规的。”

对于此观点,扒皮只能说该记者有点太书生气了。如果照抄照搬P2P的定义,信息撮合平台。那么,中国几乎没有一家是符合这个定义的。扒皮已经说过了,P2P被传到中国后,已经被玩坏了,传到了中国,就要适用中国的玩法。

至于是先资金后匹配,还是同时匹配再资金,事实上,顺序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平台能不能保证钱和利息,到期兑付。这也是行业内的一种玩法,你去问问美国的P2P,它们平台会兜底么,不会的。

至于经济参考报的记者对翼龙贷加盟模式的看法,扒皮还是比较认同的。因为,之前翼龙贷就遇到过加盟商骗款跑路的事情。这坏账,翼龙贷自己垫付,但是也一度陷入困境。这点,大家也要清醒一点。加盟模式的好处是可以快速将盘子做大,但这种将风控外包转嫁风险的模式。因为加盟商并非翼龙贷子公司,风险难以控制,有可能存在欺诈风险,比如加盟方推荐虚假借款人骗取资金等。

好了,聊完了经济参考报的文章后,再来聊聊那篇发家致富的《实地考察:翼龙贷100亿元贷款原来都流向了这里》文章。

起初看到标题的时候,扒皮还以为是某个投资者的亲身考察,发的实地考察贴呢。看完了之后,才知道,尼玛原来是翼龙贷的公关文章。关键是你发自己文章就发自己的文章吧,还顺道把农村信用社黑了。然后,就是这个实地考察,你能不能把这些借款人的历年收支情况,抵押情况,中药近几年的走势等做一个数据分析,给投资者看看,好让大家心里有个底啊。

但是,很不幸。翼龙贷的公关还是在用传统的打情感牌的手法,无非就是帮助农民发家致富,雪中送炭等传统的手法。

打情感牌,大家不排斥。但是,如果能有详实的数据予以支撑,相信会更具有说服力。毕竟,投资者拿着自己的钱是做投资的,不是做慈善的。

三农借贷向来就是一个难题,诚如翼龙贷自己所说的那样,深耕农村几十年的农村信用社都不敢在这块大胆的向前。那么,翼龙贷又为何敢成为第一次吃螃蟹的人呢?我想,单纯的用案例,用感情还是不够的,还是要用详实的数据来说服投资者,比较让人信服。

絮絮唠唠了半天,以上就是扒皮对这两篇文章的一些个人观点及看法。当然了,广大的财友们,自己也要思考,切不可盲从。哪怕是扒皮说的,也不一定对。希望大家,心里有一个衡量的尺度和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