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5支付市场的三字经

“今天忘记带钱包了,幸好微信里还有不少零钱,可以打车,也能付饭钱……”

类似这样的场景可能不少人都遇到过。对消费者来说,支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深入到我们的生活。得益于强劲的大众消费、“互联网+”政策的深入、支付手段的迅速普及和支付方式的不断创新,2015年中国支付市场一路高歌猛进。来自速途研究院的数据显示,2015年第三季度第三方支付交易规模已经达到了9万亿元,是2013年第一季度的3倍。在交易规模呈现爆发式增长的同时,完整的支付生态体系逐渐建立,整个行业也在开放与竞合中逐步规范。

盘点2015年,我们认为以下三个关键词可以做为当年支付市场的经典概括,姑且称为2015年支付界的三字经。

一、移动支付

2015年是中国移动支付大发展的一年。根据央行发布的2015年第三季度支付业务统计数据,第三季度全国银行机构共处理移动支付业务45.42亿笔,金额18.17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53.69%和194.86%。

作为移动互联网、移动电子商务的重要应用之一,移动支付不仅改变了传统的支付手段,也正深刻地在改变着公众的消费模式,扔掉钱包,消费时刷下手机或扫个码正在成为越来越受人青睐的支付方式,这也造就了移动支付市场的两大门派——“扫码派”和“闪付派”。

如果说“双十一”已经成为电商界的狂欢,那么“双十二”或将成为支付界的擂台。回望去年,2015年12月12日注定将载入支付界的历史,移动支付的两大门派在这一天开始同台竞技。

当天,蚂蚁金服旗下支付宝推出“双十二全球狂欢节”,五折的优惠引爆了线下消费的热情。无数的“大爷大妈”们在儿女、亲友和超市收银员的指导下,注册了支付宝账户,然后开始第一次体验扫码付款操作。在享受最高50元折扣优惠的同时,也体验了移动支付的便捷:收银员把扫码枪对准付款码,“滴”声响过、支付完成。

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同样在这天上午,中国银联联合全国20多家银行发布了其移动支付品牌“云闪付”。与扫码支付不同的是,“云闪付”通过在具有NFC功能的智能手机上生成一张虚拟银行卡的方式,圈存现金后在支付闪付功能的POS机上挥手机即付。

与扫码支付相比,“云闪付”无需联网打开APP即可刷手机支付,这种近场非接的移动支付方式,便捷度和安全性大大提高。但其缺点也有不少,突出的短板就是NFC智能手机和闪付POS机不够多,缺少支付场景应用。

据笔者了解,全国NFC智能手机终端整体占比只有25%左右。银联在全国铺设的1000万台POS机中,“闪付”终端也只有300多万台。

当然,正所谓“功夫在诗外”。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董希淼看来,支付技术硬件本身只是浅层次的问题,决定“扫码派”和“闪付派”未来的,应该是与移动支付相适应的场景应用。随着中国银联加速“闪付”终端布局,加快与Apple Pay、三星电子的合作,移动支付两大门派在2016年的争夺必将更具看点。

二、生死考验

从2011年5月央行发放首批第三方支付牌照开始,我国支付市场短短几年已涌现了260多家第三方支付企业。随着竞争加剧,2015年支付市场开始洗牌。

1月7日凌晨,中国人民银行发布公告称,已经依法注销上海畅购企业服务有限公司《支付业务许可证》。这是继去年浙江易士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和广东益民旅游休闲服务有限公司之后,央行吊销的第三张支付牌照。

根据央行的通报:这些死掉的第三方支付企业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大量违规挪用客户备付金,伪造财务资料隐瞒资金流向,超范围违规发行网络支付产品,以及涉嫌非法吸收存款等。种种违规行为的背后,是这些支付企业的生存困境。据了解,广东益民公司因负债13亿元几乎走到破产边缘。

在激烈的竞争面前,支付领域的寡头格局正在形成,一些经营不善的企业只能关张。易观智库发布的《中国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季度监测报告2015年第三季度》显示,支付宝以71.51%的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财付通第二,市场份额为15.99%;拉卡拉占6.01%位列第三。剩下依次为连连支付、联动优势、钱袋宝、平安付、银联商务、快钱、易宝支付、易付宝,这11家公司占据了移动支付市场99%的份额。

当然,有死就有生。去年支付市场的另一件大事无疑是我国于6月1日起全面放开银行卡清算服务市场。中国拥有全球最大的发卡量、最大的银行卡业务市场、最大的个人支付产业,这让国际支付巨头觊觎已久。笔者了解到,一些大银行在与银联推行“云闪付”的同时,也在和VISA等卡组织绑定便捷支付服务。除了VISA、万事达等国际银行卡品牌前来“打擂”,一直等待机会的中国民营资本也有望进入。

当然,市场主体的日益丰富也使得支付行业泥沙俱下。对此,监管层自然不能坐视不管。2015年,号称史上最严厉的《非银行支付机构网络支付业务管理办法》横空出世,并将于2016年 7月1日正式实施。按照 “坚持支付账户实名制、平衡支付业务安全与效率、保护消费者权益和推动支付创新”的监管思路,央行正在为支付行业的规范划定红线。同时,国务院《关于促进互联网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有关促进普惠金融的发展规划,也为支付行业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安全难题

对于消费者而言,他们乐见的是支付行业加速竞合给其带来的支付优惠和便捷服务。去年在银行卡领域一个有意思的现象是,多家银行在第三方支付的倒逼下实行网上转账免费。

但在支付效率与安全的考量中,更多消费者因为安全的原因而放弃了办卡或绑定第三方支付的服务。例如,笔者有一位同事很喜欢看电影,她听说用微信购票更便宜,但又不敢将微信支付与银行卡绑定,于是就给笔者现金,让笔者给她发微信红包,然后用收到的红包购票。之所以这样不怕麻烦,她主要还是担心微信支付的安全。

当然,她的担忧也并非毫无道理。央行在答记者问中就坦言,网络支付业务因依托公共网络作为信息传输通道,不可避免地面临网络病毒、信息窃取、信息篡改、网络钓鱼、网络异常中断等各种安全隐患,也面临欺诈、套现、洗钱等业务风险。其次,以支付账户为基础的跨市场业务快速发展,沉淀了大量客户资金,加大了资金流动性管理压力和跨市场交易风险;再次,风险意识相对较弱,在客户资金安全和信息安全保障机制等方面存在欠缺;此外,客户权益保护亟待加强,存在夸大宣传、虚假承诺、消费者维权难等问题。

根据数据,2014年至今,央行金融消费权益保护部门受理的网络支付类投诉占互联网金融类投诉的95.06%。央行的一份内部报告也显示,支付机构违规在未取得银行授权、且客户未经银行核实真实意愿的情况下即与客户签订快捷协议,扣划客户资金,进一步加剧了快捷支付业务的风险。

支付资金安全问题在呈现井喷式发展的移动支付领域更加明显。腾讯最新发布的《移动支付网络黑色产业链研究报告》显示,2015年新增的支付类病毒超过32.6 万,全年被支付类病毒感染的用户高达2505 万,平均每天就有81000 多人遭受支付类病毒的侵害。数据统计,2015年移动支付安全领域,七成以上被侵害的用户为男性,年龄则集中在19-35岁的青年群体。

监管部门显然也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尝试通过分类监管的方式来化解安全难题。《办法》将支付账户分成三类进行监管,实行限额管理。同时,《办法》明确,快捷支付业务应当事先或在首笔交易时分别与客户建立清晰、完整的业务授权,同时明确约定扣款适用范围、交易验证方式、交易限额及风险赔付责任。在后续交易时无论是由银行进行交易验证还是支付机构代为进行交易验证,银行承担快捷支付资金损失的先行赔付责任。

总之,如果解决了安全难题,第三方支付必将在2016年迎来爆发式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