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能否救国?人民币真的被高估了吗?

2016年伊始,不仅中国股市跌跌不休,全球股市也不能幸免,2016年1月前两周全球的股市下跌了9%,这消息简直惊呆了全球股民,再这样跌下去,相信厕所必然会排长队的(因为要霸厕所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小编认为主要是因为一方面是中国经济政策的可信度严重下降,另一方面是美联储似乎仍然决心继续收紧美国货币政策,而不太考虑国际风险和国内经济放缓。油价也起到了部分作用,但只是小部分而已。

小编我个人认为如果要改变目前股市的局面关键在于中国能否重拾人们对其汇率政策的信心。因为只要人民币以未知幅度贬值的阴云继续笼罩市场,似乎就很难减缓资本流出,恢复稳定。

根据最新消息报告预测短期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持稳,但人民币阶段性贬值尚未结束,今年人民币汇率将呈阶梯式下跌走势,预计年底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将至7.2,隐含人民币汇率将进一步贬值约9%。假设配以其他改革,市场最担心的事情——在受控的情况下贬值10%左右——甚至有可能是恢复平静的唯一方式。在全球金融体系认为人民币汇率已经达到可持续的水平之前,对破坏性变动的担忧将主导市场情绪。

可惜央行并不认同。上周,中国央行终于以足够坚决的力度干预汇市,至少暂时遏制了人民币近期的贬值趋势。央行决定维持人民币对一篮子货币“相对稳定”,同时允许人民币对美元比之前更具有弹性。从长远来看,或许会允许人民币汇率相对一篮子货币浮动,顺应经济基本面的变化。中国央行明显希望人民币汇率逐渐更多地由市场决定,它也在转向新的货币体系,把国内货币市场利率用作主要的货币政策工具。

央行的做法似乎很有道理,但小编我认为目前的汇率水平无法令市场重拾信心。市场一直存在一种推测——无论正确与否——即中国领导层认为人民币贬值是恢复稳定所必需的。这种推测,加上人们预期政府即将对中国家庭的资本流出收紧控制,导致了目前的资本外流潮。

小编在这里给大家计算一笔账,如果5%的中国人口决定利用每年5万美元的外汇限购政策,2016年的资本流出将相当于中国全部3.3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国外汇储备已经从峰值下降了近7000亿美元,且下降速度没有减缓的迹象。

这个时候大家是否想问人民币是不是明显从根本上被高估,需要下跌?可惜中国央行否认这一点,指出中国国际收支的正常账户仍然保持宽裕的顺差,长期资本流动也仍然处于顺差状态。

最近根据数据估算,中国的外债水平约为1.5万亿美元,因此人民币贬值10%可能会使这些债务的国内价值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上升约1.5个百分点。最后,眼下几乎没有迹象表明中国经济会出现全面硬着陆,进而导致人民币不可避免地贬值。但是从传统的制造业转向新经济的经济再平衡在形态上存在一个严重问题。西方经济学家倾向于将经济转型再平衡视为中国近年经济史上的一线希望,称中国经济正在成功地将资源转向那些将会主导其未来的行业。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服务业成为经济的新亮点。

可是中国经济的转型发展第三产业真的是那么美好吗?这就需要好好研究一下。小编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分析这个问题。

第一:中国工业与服务业占GDP比重

通过相关数据研究发现服务业在名义GDP的比例有所上升,工业相对在下降。按当前价格衡量,经济再平衡似乎正在顺利展开,工业部门占GDP的比重已从2011年的47%降至如今的40%。不幸的是这只是名义基础上的上升,在实际上转型只是属于刚开始起步。

第二:中国价格指数

随着工业产品价格的崩塌,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降、2013到2015年期间人民币升值,导致中国价格指数的负增长。

2015年底习近平坚定地将“供应面改革”确立为2016年经济政策的新关键词。这意味着中国政府将通过关闭工厂和裁员来解决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用更宽松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来抵消影响。若是在某个西方经济体,随着整体货币条件放松,此类计划会理所当然地伴随着实际汇率下滑。弹性的、由市场决定的汇率可以下跌,也可以上涨。或许这在中国也正成为一种“必要之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