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贷评级“口水战”何时休

2015 年可以说是网贷行业可谓爆点十足,就像“三伏天的爆竹”,一碰就炸。有一点风吹草动,“口水战”就打起来,分分钟窜上头条。

在平台与平台、平台与合作伙伴、平台与行业门户纷纷结对“互撕”之外,最引人注目的就还是网贷平台与评级机构之间的纷争,几乎是从年头吵到年尾。

2015 年初大公国际和陆金所的P2P 评级风波刚刚平息,临近年底又出现融360 和短融网的评级诉讼案。

评级背后的秘密

根据网贷之家的行业数据显示,截至2015 年11 月,正常运营平台为2612 家,成交量达到了1331.24 亿元。截至11 月底,累计问题平台达到1157家,P2P 网贷行业累计平台数量达到3769 家(含问题平台),累计问题平台占比达31%。

P2P 网贷行业迅猛发展,这一领域的评级机构也随之产生。包括传统的专业评级机构如大公国际,也有一些互联网金融企业,比如融360、网贷之家、网贷天眼等,更有以社科院为代表的学术机构,甚至还有部分媒体。

具体而言,众多评级机构的名单大致分为三类:一类是黑名单,以大公国际为代表,列出来的是需要预警的P2P;另一类是红名单,网贷天眼、网贷之家则都是在做排行榜性质的评比,选取表现靠前的P2P 平台推荐给投资者;第三类是亦红亦黑,融360对各P2P 进行打分评级,从A(信用好)到C—(投资需谨慎)都包含。

市场普遍认为,当前P2P 行业监管稍显薄弱且网贷平台发展良莠不齐的时期,第三方网贷评级机构的存在发挥着不可磨灭的积极作用,并且正逐渐成为P2P 行业市场一股强大的自发监督力量。

“互联网金融毕竟是一个新生事物,对于老百姓来说,想要短时间的了解他们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互联网评级可以帮助社会更好的了解这个行业,以便选择到里面比较优秀的企业。老百姓如果按这个评级去按图索骥,比自己盲目的选择平台投资也会有更加好的指导作用。”融道网•生菜金融副总经理郑海阳说。

不过,各家评级机构维度不同、标准不一,所评级后的结果大有不同。对于网贷企业来说,评级高了自然是“喜大普奔”,评级低了就抓耳挠腮,想着如何挽回声誉,或者暗着跟评级机构沟通,或者明着掀起口水仗自证清白。

对于市场上的网贷评级,平台异议之声不断。一些网贷平台认为,某些评级机构不够专业,且与部分评定对象存在合作关系,有失公允。

中投顾问金融行业研究员边晓瑜认为,网贷评级不能皆大欢喜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互联网金融成熟度比较低,企业整体信用度不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国内评级机构自身发展不成熟,缺乏有效的评级数据、模型以及统一的评级标准,此外,绝大多数评级机构也未能做到公开、公正、独立地对互联网金融机构进行评级,导致二者之间矛盾重重。

评级谁说了算

每一场网贷评级撕逼之战,我们都会发现,其中必然涉及几个问题,评级是否公正、评级机构是否有评级资质、哪家评级机构说了算等问题。

2015 年初,一贯在业内口碑良好的网贷平台陆金所遭遇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尴尬。3 月12 日,大公国际将陆金所的互联网金融信用风险预警观察名单移入黑名单。这是大公国际在2015 年第4 次对陆金所的信用发出警示,而且是最严重的一次。陆金所对这一负面评级表示不满,在3 月16 日发布声明,批评大公没有进行实事求是的调查。随后,在4 月27日,第三方组织中国社科院和中国经营报在北京举行了“首届卓越竞争力P2P 评级颁奖典礼”,共有20 家网贷企业获奖,其中包括陆金所。

有意思的是,大公国际和中国社科院都具有相当的话语权,但双方的评级结果差异甚大,给陆金所带来了完全不同的企业形象。

那么,网贷评级谁说了算?

“很难说行业评级需要什么资质,因为行业本身就没有形成监管标准。网贷评级本身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大家看事物的标准不同,评出来的结果有差异是很正常的。”郑海阳分析道,大公国际是有评级资质的,但评出来的结果往往让人啼笑皆非,有些平台没有评级资质,但因为掌握了比较丰富的数据,能够对行业进行一个比较准确的判断。

在郑海阳看来,评级机构是第三方,如果想长时间把评级当成一项事业来做,首先要秉承端正第三方的态度,第二要搜集足够多的信息,第三要具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和大数据处理,数据挖掘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些能力,想做好评级也是不现实的。”

而边晓瑜认为,评级机构必须竞购评级业务主管部门审核,具有独立开展评级业务的执业能力和保证评级公正性、一致性、完整性的评级方法、评级程序及内部管理制度,建立相应的评级数据和人才队伍。“第三方评级机构,必须要确保自身经营的独立性,并建立完善的客观数据来源、评级标准、模型。评级机构是金融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会影响相关企业利益,应该受到相应的监管。”

中国互联网金融信息查询系统主任也曾指出:“需要解决谁说了算的问题,一方面,评级机构必须正规,另一方面,评级标准必须权威,这样才能摆脱数据打架的现象。”

“国家队”来了

目前互联网金融的法规还不完善,信用评级究竟需要什么样的资质,还没有明确说法。

不久前,商务部直属机构——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发布消息,称正在酝酿制定《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与认证标准》( 下称《标准》),于2016 年正式推广。而“商务部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会(信用工作办公室)面向全国企业开展信用评级工作”的消息也在朋友圈传播。有不少P2P 平台表示,已经收到邀请。

据介绍,该《标准》将由整合商务部研究院、互联网金融的领军企业、标杆企业和相关领域的专家共同编制,有望成为国内首个互联网金融机构信用评级与认证的“国家级”标准。

“国家队的公信力在那里。商务部委托了有资质的评级机构(国富泰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在做,同时还引入了会计事务所,某种程度来说,比民营的机构更有公信力。”不过,郑海阳补充道,评级能否被广泛认可,也不仅仅在于评级公司的背景。

目前国内网贷投资人绝大部分是个人投资者,评级的使用者也主要都是这些投资人,目前来看,民营评级公司可能更有群众基础,影响力更大。如果未来像美国P2P 市场那样,机构投资人成为P2P 投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机构可能会更愿意去参考那些有评级资格的机构所做出来的评级结果。

商务部中国国际经济合作学会、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会执行秘书长刘庆国表示,互联网金融是跨界行业,还没有明确的管理部门,现在还不好评判哪个评级机构作出评判更权威。“既然国家给其他机构批办,就是给了他们一定的生存空间和资质。最后还是看哪个评级结果获得的更多支持”。

不过,刘庆国表示,中国互联网金融研究会本身就有很多企业资源,此后还会定期召开评级会议,邀请企业来参与。同时,商务部的评级结果,都会在商务部A 级以上《企业名录》、中国反商业欺诈网、全国行业信用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商务信用平台等多个渠道公示。“有些评级机构也有公示网站,但只能在他们自己的网站上公示。反过来说,我们评价的企业会在隶属于商务部的官网上公示,这在一定程度上就能体现权威还是不权威。”

边晓瑜则认为,国家级认证标准有其权威性,但是由于国家级认证标准与第三方评级机构的评级模型、评级系统会存在差异,二者并不矛盾,最终哪种公信力更高由市场决定,国家级认证标准的出现并不会让第三方评级机构无生存空间。未来这两种评级体系都将存在,国家级认证标准将会倒逼第三方评级机构完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