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银行估值模型,微众银行首开记录?

国内的互联网金融产业发展是一浪接着一浪,从2013年很多企业开始初创业务模式,从简单的第三方支付和互联网信贷、理财等模式切入,到2014年迎来行业频繁波动和业务模式不断试错时期。再到2015年,各种细分业务平台逐步形成了一定的业务梯次排名和配合,并在监管上逐步迎来来了互联网金融领域“基本法”的出台,以及具体如P2P业务监管—《网络借贷信息中介机构业务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的出台,可以说,整个行业一半是失序的继续存在,一半是监管和规范性的逐步介入。

发展到了2016年,一开年一个很明显的特点便是主流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开始迎来了对外融资拟准备上市的战略步骤。这段时间,除了蚂蚁金服在去年已经进行过a/b轮的融资,估值450亿美金以外,陆金所进行了b轮融资,估值185亿美金;京东金融也进行了a轮融资,估值70亿美金左右。

加上近日又传出微众银行将完成4.5亿美元的新一轮融资,整体估值将在55亿美金左右,也就是360亿元左右人民币,这个水平,将基本上和目前已经上市的一些城商行在一个层次上,随着后期放开其他轮融资的需要,也很有可能超越目前有实体物理网点,已经在银监会的严格监管之下实现盈利考核的主流城商行。

对于去年才刚刚开始获得监管准入,并正式开业的网商银行、微众银行而言,互联网金融产业的估值已经水涨船高,而像蚂蚁金服、京东金融等大电商金融衍生而来的综合金融也都存在类银行端的互联网信贷业务,腾讯在信贷端的业务,此前在微众银行没有成立前也有布局互联网小贷,此后顺利拿下民营银行牌照进入线上端,无物理网点的网络银行模式,其特点在于大数据和线上场景来进行精准的人群客户分析和信贷、理财等金融服务。

那么,这次资本市场给予腾讯旗下微众银行的55亿美金,存在怎样的估值逻辑呢?

从目前传统的国内商业银行的上市估值逻辑来看,主要是看银行资产的优良程度和未来可以预期时间内产生的盈利能力。以南京银行为例:

南京银行业绩快报显示,南京银行2015年度实现营业收入228.28亿元,同比增长42.75%;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净利润70.03亿元,同比增长24.86%,比2014年的24.72%微幅提升;基本每股收益2.21元。

而目前截止到近日收盘时间,南京银行在国内A股的股价总值为490亿元人民币左右,市盈率在7倍左右。相对于这些有实际的业务产生,在国内整体银行业资产走坏,利润增速下降,并且还算是有一定业务差异化的城商行而言,其国内A股市场价值在300-500亿左右。

而微众银行作为互联网银行的主要代表,在业务刚开始起步,还不甚完善,只是通过微粒贷等信贷产品,以及活期、定期几款理财产品作为匹配的情况下就轻松实现了300-400亿元人民币的估值,到底是怎样的思维逻辑?

根据微众银行此前公布的一些营业数据,基本上还是比较中肯的,虽然目前和阿里小贷的几个产品在业务规模和场景上还存在一定差距,但是总体而言和腾讯级别的互联网资源和用户匹配是基本对的上的。

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12月末,微粒贷贷款余额74.95亿元,累计有66万人在线贷款128.17亿元;其APP客户累计超过32万人,产品代销规模接近150亿元;平台金融方面已为平台完成商户资金清算94万笔、总交易金额19亿元,为近2万平台消费者提供小额贷款逾2亿元。

作为一款去年被媒体热捧的信用贷款产品,微粒贷这款产品前期并没有对外部用户全面开放,只是基于腾讯内部的用户体系来做了一些内部的测试推广,并在推广的基础上开通了一些内部用户的使用权限。目前,微众银行是否盈利还未可知,但是互联网金融估值的逻辑在一定程度上是更看重未来的发展潜力。

正如京东金融2015年前三季度亏损6-7亿,陆金所目前也是还在亏损,今年预计进一步亏损,但是这并不影响这些平台的互联网估值。而互联网金融作为目前一个比较独特的带有金融服务属性的互联网产业,也成为了这种估值逻辑的一种实验。

也就是说,微众银行目前也很可能没有实现盈利,业务规模也和主流城商行存在很大差距,业务模式,业务领域以及可以进行的银行传统业务也受到很大的限制,包括银行其他一些复杂的中间业务、资管业务以及投行、债权业务等,也都是不能进行的。在这种对比下,微众银行仍能实现300-400亿的市场估值,其道理也就在于未来的大数据征信和场景化金融服务能力了。

而且,对于这些带有互联网基因的公司而言,市盈率在国外处于20-30是比较正常的,若是在国内A股上市,很有可能炒到50-60甚至更高,例如此前回归国内上市的暴风科技,目前市盈率早已经突破了800,可见国内资本对于互联网概念的追捧。

对于国内为数不多的几个主流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大平台,阿里、平安、京东、腾讯、百度、网易等,这些此前在各自业务领域中实现行业地位巩固的大公司,未来做互联网金融的基础资源优势也是十分强大的,正因为如此,国内资本追逐的力度才会更大。从些角度而言,未来互联网金融主流大平台的估值还会进一步走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