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废柴特工》:把“精神病”患者包装成“特工”当猴来耍
向来十分欣赏进口的美国大片,但是看完《废柴特工》觉得电影里把一个个精神疾病患者与犯人当成了实验的小白鼠,后来在影片里的媒体公开报道中还把这些特工当成了“猴子”来报道,说他们身上有病毒。总觉得片方把精神疾病的妄想、幻听与攻击行为利用特殊的包装与宣传手法将其称之为科幻片与特工、休眠特工,其实是在偷换概念,失分的同时,除了片尾的火箭猴是个看点、精华在预告片里外,其他都乃平庸之作,注定了票不佳的败局…..

美国的电影制作人高就高在了包装与概念炒作上,他们把犯人或病人“弄成”精神疾病患者之后,让这些人听命于他,就说是失败的特工,而那个一直没有接受到命令的患者却被精心的包装成了“休眠特工”,成功的特工,这在一些科幻迷的眼中或许是精彩的,但在精神疾病关注者的眼中其实就是片方的偷梁换柱与偷换概念而已!
电影中的男主角麦克(杰西·艾森伯格 饰)有“离镇恐惧症”,最大的表现就是他在机场的厕所里狂吐不止,后来在机场播报催促登机的声音中,他与女友的离镇计划再次泡汤。
除了男主角外,在其他的10多名特工当中,很多都是犯人、患者,他们或者犯罪入狱三次以上,或是某种疾病的患者,这些条件最终让他们成为“特工”,而所谓的实验说白了就是影片中所说的“安装”,现实当中或许就是对这些人进行“特殊处理”,比如药物注射、服用某些东西后使他们听从于某种“指令性的声源命令”。

而男主角之所以在电影中是休眠特工、是后来所说的成功作品,其实就是因为他一直没有出现幻听,不会对任何指令性声源产生攻击行为,直到那个“特工大妈”出现在他的超市里说了一些莫名其妙的话后,他才开始变得勇猛无比,但却不是因为某种指令而去攻击别人,而是因为爱情、因为防卫而凶狠的杀死对方,即使如此,他也在后来表现出了一系列的异常,但由于赢利与宣传亮点所需,片方还是把这一行为包装的十分好听、特别高大上,美其名曰特工、“休眠特工”。
把精神病患者的发病症状炒作成了特工行为
在中国的很多恐怖、惊悚片中,精神疾病的发病行为也曾被刻意的包装出来叫卖,但是美国进口大片的包装手法却是介入了新的名词“特工”。这个新词在炒作之下升温,赢得了中国观众的各种热议,但是细细品味,《废柴特工》里的特工其实都是精神疾病患者发病时的主要表现而已。

而那些特工听到指令性的语言之后就去执行任务了,这些剧情可能在科幻片中属于正常,但是如果搬到了现实生活当中,那就是精神疾病患者出现了幻听、幻视,正是因为这些指令性的命令,使这些“病患出现了攻击行为”,所以才最终将某人杀死,这其实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表现。可惜的是,美国大片把这种现实中的精神疾病表现巧妙的嫁接到了科幻片中,加上炒作与润色就成了一个“厉害的特工”形象了。而这种精心的炒作与包装却在影片当中的媒体眼中是“猴”,是不是因为是猴年,所以猴也要跟着这部进口的平庸之作倒一次霉呢?(文/常有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