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为什么?京东总是对自己的行业地位这么看重。当小米惊心动魄的上市,市值超越了京东之后,世界500强又成为了重要舞台,因为,这是唯一领先BAT的排行榜。

都是营收,但意义却截然不同,京东只是过路财神

根据财富提供的数据,京东2017年营收为3623亿,阿里巴巴为2502亿,腾讯为2377亿,由此来看,就营收指标来对比,京东大概能领先阿里巴巴和腾讯半个身位。

有人形象的比喻,一部手机,京东以1800元价格进货,以2000元价格卖出,营收就是2000元,毛利为200元,净利润可能以个位数来计算。但是,如果者是该手机品牌的天猫旗舰店,同样以2000元价格销售,期间可能要交给平台各种服务费和推广成本合计200元,阿里巴巴的营收只有200元,但净利润可能有150元

当然,这样的计算也不是完全没有意义,因为,京东进货销售的流程可以占用生产商的货款,在结算周期中可以形成可持续经营现金流,也就是拿别人的钱去花,实际上,几乎所有的商超都是如此计算。

从事实来看,京东其实很难被归属为地道的互联网公司,本质上只是将销售渠道转移到网络上的一家沃尔玛,这与腾讯阿里巴巴这样的纯粹的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商业模式完全不同,比较营收的意义不大。

这样总结一下,京东实际是过路财神,营收实际上绝大多数都是数数钱而已,并非是真的自己公司的钱,更多应该算是“应付账款”,但阿里巴巴与腾讯的营收却是实打实的,基本上都是自家利润所得,不用再掏出去。

尴尬的世界500强

总量还不错,但增速放缓严重,大而不强困扰未来前景

不管怎么说,京东已经很成功,能把那么多货卖出去,已经非常不容易,但这样的重公司却必然会遭遇规模边际效应,成长会更加艰难,干的都是粗活累活。

按照财富的数据,京东在世界500强中的排名位列181位,比去年提升了80位,但是,也是在这一年,分别位于300位和331位的阿里巴巴和腾讯却成长更快。简单计算,在财富排行榜上,阿里巴巴比去年上升了162位,腾讯也提升了147位,显然远远高于京东的80位。

当然,做统计的人都知道,排名变化的多少并不能作为企业表现好坏的重要依据,更重要的还是要看增长量。

京东的营收增长速度远远不及阿里腾讯,2017财年,京东营收的同比增长只有40%,相比2016年的42%持续下滑,甚至到了2018年,京东的增速也被商业模式类似的苏宁反超。

同时,我们也看到,京东年度活跃用户数同比增加28%,GMV同比增速30%,这与营收的增速基本保持在了同一水平上,并非是偶然现象。这些数据也显示,京东的增长正在全面放缓,营收的继续向上的空间越来越小。

我们再看看阿里巴巴和腾讯的增长速度。阿里巴巴前一个财年的营收增速为58%,腾讯的营收增速为56%,这两个数字都远远高于同期京东的40%,且前不久阿里巴巴给出的新财年指引中的数字相比,增速差距还会继续拉大。以此计算,在一两年之后,包含商品进货价格的零售商重公司的京东的营收可能都要被互联网服务商的轻公司阿里巴巴与腾讯超过。

仅以营收论英雄,财富的价值观其实没有那么科学

作为世界上非常具有影响力的排行榜,财富500强使用极简的标准来衡量企业之“强”,但实际只是在评估谁“大”,随着互联网经济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变迁,这套标准已经越来越无法有效衡量。

实际上,如果要做科学评价,需要综合多项指标,更需要指标之间的权重平衡,但那样做显然也难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倒不如简单粗暴的一个指标更好用,这也是财富多年来坚持仅以营收论英雄的根本原因。

一家优秀的强大的公司,应该是营收大、利润高、为未来的投入也大、市值被看好,比如中国的华为。仅就可以扣上互联网的帽子的公司来说,利润也比单纯的营收更具有价值。

从企业经营角度分析,京东营收3623亿,利润却只有1.1682亿人民币,与之相对照的,阿里巴巴利润却高达670亿人民币,腾讯利润达到了惊人的715亿。其实,如果像这两年发展的样子,拼多多都有可能比京东要大起来,京东如果不能尽快的完成从大到强的转化,未来日子更不好过。

客观的讲,正如很多经济学家所所,财富这500强指标其实停留在上个世纪的工业时代和传统零售概念中,在新经济时代早已落伍。当然,也正是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中,沃尔玛得以长期占据榜首,而同样具有零售商特征的亚马逊领衔互联网公司,保证了美国公司的领导地位,有没有私心,我们也不知道。

京东是一家成功的线上零售商,如今也在尝试布局线下,更需要大量资金在科技方面投入,但过低的利润率和拼规模达成的“揠苗助长”都限制了未来的空间,要想更近一步,需要的是转型的魄力与高瞻远瞩的洞察力、执行力。长颈鹿与猎豹去比脖子长,即便赢了很爽,也其实都自己没有什么意义,却可能是对自己造成更大的内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