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经营报》报道:短视频内容创作者玉婷(化名)终于收到了所在公会(为短视频或直播平台输送内容创作者的组织)发的400元补贴。这400元是她在腾讯微视(以下简称“微视”)发布原创的18条视频内容后,获得的全部补贴。而按照公会此前的介绍,微视正大力通过补贴招揽短视频内容创作者,每发布一条原创视频,都会获得100元的保底收入。

用补贴,或许是腾讯微视不得已的战略,尤其是复活后。

据QuestMobile中国移动互联网2018半年大报告显示,微视复活以来的月活跃用户规模和抖音、快手相比还有着较大差距。2018年6月抖音、快手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为2.07亿人次和2.31亿人次,而同时期微视的月活跃用户规模仅为0.43亿人次。

微视补贴风波背后,内容创业靠补贴能活吗?

平台补贴,是否真的能实现快速晋级呢,对此,《中国经营报》记者陈金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愚以为:

已经成功的头部创作者,对任何平台都没有忠诚度。即便拥有补贴,如果缺少流量,内容创作者依然会流失。

靠补贴想要留住内容创业者、形成黏合,本身就不靠谱。

对创作者的补贴,就和早前的撒币答题来聚拢用户的路数一样,本身是一个初期的人气聚集手段,而不是内容养成方式。

微视补贴风波背后,内容创业靠补贴能活吗?

但我们也要认清一个事实,即:

基本上所有的主流内容平台(不限于短视频平台),都在针对头部乃至腰部账号,通过各种补贴,进行不同程度的加持。

这本身对于内容分发方来说,只是一种平台示好和收入的补贴,并不足以支撑其黏性。

早前直播平台天价签约网红的大战,其实我们也可以视为是一种对独占内容或首发内容的创作者补贴。这种补贴持续起来不是问题,但如果缺少流量,内容创作者依然会流失。

但事实上,补贴,只是针对内容创作者的最基本套路,腾讯的企鹅号也做过类似的事,但效果怎么样,有目共睹。

微视补贴风波背后,内容创业靠补贴能活吗?

在内容分发的大环境下,大多数内容创作者不会单纯依附于某个平台。

有补贴也不行,只是把各个平台作为群发器,多渠道发布,确保单个内容“东边不亮西边亮”,或者是全平台”灯火辉煌“。

但如果平台自己的内容定位特色鲜明,则有可能引导部分主流内容创作者,为平台进行量身定制,这样的内容,就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独占内容或首发内容。

一来,真正的内容创作者,能称得上头部或腰部的,非洗稿类型的原创作者们,本身是不需要依靠补贴来生活的。

二来,所谓平台的认定,价值几何?就好像当年微博上加V和不加V的那种争论一样,最终是靠作者的内容来说话的,至于平台的等级算法,只是创作者内容水准的一个旁证。

真正想在内容创业或创作领域持续下去,最先要学会的标准姿势,就是可以有平台扶持而崛起,但不能靠平台补贴而存活。

只是一部分内容创作者在初期,在没有找到自己的商业化变现手段前,可以先靠补贴维持一下生计。

同时,补贴真正的意义,也恰恰在于此。

即任何一个内容平台,一开始都是欣欣向荣、机会多多、底层崛起,但发展到一定体量,依然是靠头部和腰部的优质资源。

底层玩家,往往自然在流量紧缩中窒息。补贴,就是让底层玩家中部分有机会争上游的,能够多呼吸一口气。

同时,由于一些底层自媒体,一旦通过补贴和各种政策倾斜,发家于该平台,黏性也会大一些,且单平台崛起到多平台分发之间的窗口期和粉丝忠诚度,也会高一些。

张书乐 人民网、人民邮电报专栏作者,互联网和游戏产业观察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