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在中国移动,还是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人人都痛恨KPI,痛恨各种这样的指标和任务。当然,痛恨的其实并非这些指标,而是为了完成指标所不得不采取的各种行动,更痛恨由此给员工带来的巨大压力。

在这些年的通信市场上,几家运营商逐渐都变成了双面人或者多面人。一方面,在媒体专家以及有关部门面前,运营商们总结了各种各样的理论、公式以及口号,PPT非常完美,讲起来楚楚动人;另一方面,在用户面前,千言万语凝结为一句话,所有套路都改成了一个方案,那就是降价。

我们可以看看回顾一下,运营商这些年有一个业务曾经因价值的上升而不断涨价吗?按理说,资源稀缺性的产品,在CPI日渐攀升的时代,总是会涨价,或者总是会有涨价的可能。比如石油、天然气,甚至食盐,还有那摸不得的电。

在中国大陆市场上,概念是忽悠不了老百姓的,正是因为三家电信运营商的存在,拼命的恶斗依然让用户觉得除了降价,其他的一切要求都可以得到满足。

理论上说,失去了引领社会的能力,运营商只能亦步亦趋的跟随和满足客户的需求,那什么是强需求呢?自然是价格。

一分钱一分货,这个在很多行业都被认同,但在通信领域却不一定。很多人说,价格高的套餐,享受的服务部一定高级,价格低的也不一定就差,由此大家已经不再关注其他,只关注谁的便宜。

运营商们更是如此,为了完成很多“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只有使用一切手段来发展用户,或者提高用户的使用程度,最好的办法就是价格战。

运营商:创新无数概念,最终还是回到拼价格

不同运营商的领导在不同的场合也都声明,绝对不打价格战。可是,嘴上这么说容易,实际执行却很难,外表温文尔雅,身体却很诚实。比如,都说不去校园摆摊设点,但依然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促销活动。

其实,各行各业都在打价格战,凭什么不让运营商打?京东与苏宁总是宣称自己的价格比对手低,都是全网最低价。阿里云与腾讯云也在CDN价格上不断刷新新低,搞得很多厂商只好退避三舍。互联网公司不仅低价,还可以免费呢,这也不是什么错误。

由于价格战,运营商的ARPU已经不断下滑,照此趋势,再过一两年,中国移动的ARPU都会低于阿里巴巴或者腾讯,那时候,只能靠互联网公司去修路建网了。

由此可见,降价促销或者价格战比拼总应该是有限度的,不能总抱着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侥幸心理,运营商们如果继续这样拼命下去,那就等于是自杀或者互杀,反正最后结果是一样的。

如果运营商拿出上上下下做PPT的时间中一半来用在新兴业务的建设上,恐怕也就不需要再通过降价的方式来招揽客户了,如果真的如慷慨激昂的创新理论那般做成功一两个现象级应用,也就不再用为了无奈的管道化而垂头丧气。事在人为,也看怎么为,缺少破釜沉舟的勇气和一往无前的动力,身为国企的运营商们转一圈回来还是会觉得降价最实用,且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