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新闻报道称,有艺人在新浪微博随便发一篇贴文就能有千万甚至上亿的流量,但这些流量是由机器刷出来的。

报道援引流量商家透露出的信息称,他们(流量商家)与很多艺人和网红拥有长期合作关系。

明星刷流量被点名!流量恶性竞赛,如何方能根治?

就此,《国际金融报》记者蒋佩芳和书乐进行了一番交流。

贫道以为,从长远看,流量造假的背后会影响到广告商,毕竟虚高的流量会拉高广告底价。

央视新闻在报道中点名某艺人不久前发布的一条宣传新歌MV的微博,获得了超过一亿次的转发,以目前3.37亿的中国微博总用户数来看,相当于每3名微博用户当中,就有1人转发了这条内容。

随后,画面出现偶像明星蔡徐坤发布新歌《Pull Up》的贴文,转发超过1亿次,且易烊千玺、朱一龙,炎亚纶等粉丝数据组也纷纷入镜。

愚以为,刷流量已经成为了一种恶性竞争。

换言之,在上头条、上热搜的冲动下,每一个参与者为了达成目的,都在不断的加码着“转发、点赞和阅读量”,结果日积月累、水涨船高,也就让数据变得不可理喻了。

明星刷流量被点名!流量恶性竞赛,如何方能根治?

在整个社交媒体或自媒体上,这种情况极其普遍。

并不仅限于明星账号,而是已经深入到了各个垂直领域的头部账号之中。

这并不是微博或微信时代才有,早在博客刚刚兴起之初,就已经存在,且同时亦可见豆瓣刷粉、淘宝刷评看作是异曲同工。

只是过去自媒体(从博客时代开始),精英化程度较高,也就刷量程度相对较低;而在人人都是自媒体时代,竞争加剧,也就变相带动了整个行业的流量畸变。

用外挂,在各种选择中,逐步成为了快速C道出位的首选。

用外挂刷数据是刷量生意里最常见的路数,最省时省钱,也是许多刷量账号们惯用的底层维护手法。

即先用外挂刷出一个漂亮数据,在通过人工方式(其中有通过刷量公司,也有通过粉丝群体),进行进一步的人工操作,让看上去很美的基础数据和看上去够真的人工转赞评组合在一起,进而达成带节奏的目的。

刷量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带动起真实用户的节奏,出现在热搜也好,看上去被热议也罢,都会激活更多真实用户的参与。

明星刷流量被点名!流量恶性竞赛,如何方能根治?

对此,新浪微博的公告,早前爱奇艺关闭播放量显示,更早前微信公号多次算法调整与刷量黑榜公布,在实质上都很难遏制这样的刷量行为。

核心在于,投入相对较少、产出却可能极大,巨大的利益和虚荣的光环,都在驱动着越来越多的账号,参与到刷量大军中。

实际上,不仅仅是新浪微博,包括在微信公众号同样也存在类似问题,去年微信官方曾出手打击数据造假,可流量“竞赛”依然层出不穷。

就其所以,唯流量论本质上造成了刷量行为的激增,或者说是“10万+陷阱”。包括有实力的账号都被这种互联网传播的“自证”带了节奏。

加上平台的打击力度并不严苛,刷量所可能承受的风险较小,甚至被视为是一种业内的潜规则而被默认,都在激化这种状态的全业界传染。

想要真正意义上解决,核心不是“关闭显示量”,而是回归内容为王的走向。

明星刷流量被点名!流量恶性竞赛,如何方能根治?

精品深度的内容在互联网上普遍不受待见、大量自媒体拒绝写三千字以上文章(同理可转换成同时长的视频、音频等)、沉迷短平快的爆文,都是激化算法模式下的“唯流量论”。

或者说,扭转这种态势的方法,是算法与人工审核结合,算法负责广博,人工审核负责精深,在权重上对深度内容加以扶持,并引导其更适合互联网模式下的阅读,从而让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包括名人明星),把精力投入到深耕内容,而不是刷爆款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