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大家都在看《长安十二时辰》,关于里面的讨论很多。作为研究通信行业的人士,我们自然对里面传递信息的方式非常感兴趣,特别是独出心裁的“望楼”。

在剧中,望楼是一个神奇的存在。在大唐国都长安城中,以靖安司为中枢,全城布置了望楼,楼高突出,上有九宫格一样的窗户,相互之间传递情报,甚至还可以直接跟踪监视,属于查杀一体。

《长安》望楼知多少?原来就是唐朝的5G

剧中的解释是:长安共一百零八坊,每300步设一望楼,望楼上武侯皆为朔方节度使所排弩兵,历经玉川战役,桑干河三捷,大破叶护部之战,目力精准,街巷动静皆在目。武侯自望楼看到长安任何异状,都以约定暗语速传靖安司。靖安司对任何一处所发命令,瞬息即可横跨整个长安城。此外,武侯皆身带臂张弩,可中二百三十步之内任意目标。信令灯符,以八卦卦象变化而来,设计繁复,短时间内难以记忆。望楼的通信武侯特别加以训练,才可快速转译。

《长安》望楼知多少?原来就是唐朝的5G

原以为,这样的设计仅仅是说说而已,不会去真的来一套系统。不过,却有人考证出来,这望楼的信息系统可是实打实的设计好了。工作室在设计的时候使用了算筹的计数方式,按照四宫格的不同标记能够得到九个不同数字,再转变成算筹写法,对照编写的密码书,就能找到对应数字所代表的字,一共可以表示1000个汉字。这在古汉语的唐朝,七绝七律横行的时代,1000个字,完全够用。

《长安》望楼知多少?原来就是唐朝的5G

另外,位于中枢的靖安司大望楼使用的是易经的八卦标记法,能表现的内容就更多。说起来,这种设计也是现在人搞出来的,是二进制,和中国古代的阴阳八卦有很多想通的地方。即便历史考证,当年的长安没有这样的望楼存在,也让我们觉得,盛唐是可以出现这样的“绝技”的。

《长安》望楼知多少?原来就是唐朝的5G

从古至今,人类对通信的追求是一以贯之的,希望传递速度越来越快、信息越来越丰富、安全性越来越好。烽火台传递的很快,但信息量确实太少了;书信快马信息量很大,但速度有点慢,还容易丢失。在特殊的场合,旗语至今还在使用,就如同望楼。

不管中国有长城,有烽火戏诸侯。在欧洲也有类似的案例。著名的特洛伊围城之战中,就有在山峰和海岛之间点燃松脂传递信号的传说。据说,公元前约150年,古希腊小邦国之间大战,士兵们在高地筑墙,墙背面两边个有5个火炬插座,传令官以所燃火把数量和排列位置的不同表示各种军事信息。然后,其他的烽火站见到前站的信号,也照此办理把信息传到远方。中国古代的烽火台,也是要靠烟火的颜色、高矮、时长或者排列来传递特定消息。

这些说起来容易,但真正要让通信做起来,那还是很麻烦,必须要解决几个根本的问题,传给谁,传什么信息,谁可以看到,怎么保证肯定传到,这些,不管是望楼还是现在的5G,都是问题。

望楼是一个城市的局域网系统,相对还是简单的,如果再加上远程传输,就会更麻烦。望楼与望楼之间靠眼睛看,实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听一些锣鼓声,但总体还属于可见光传输,要是现在的雾霾城市,这套系统一点用都没有。

历史上,法国工程师查佩于18世纪末根据烽火通信的视觉原理发明制造了支架象,又称入号机,在巴黎至里尔之间建设了230多公里,这套由16个信号塔组成的通信系统,信号机由信号员在下边通过绳子和滑轮操纵,支架的不同角度表示不同的信息。据说,在一次法国与奥地利作战中,信号系统只用了一个小时就把消息传到了巴黎。

《长安》望楼知多少?原来就是唐朝的5G

我们看到,《长安十二时辰》里的通信要求是很苛刻的,必须要快,必须要保密,还必须要双向传递,这个全双工模式在如今我们的广播网都不支持。可以想象一下,在长安,要发一个望楼信息,得通过下达命令,翻译成九宫格代码,然后发出去,接下来再传递,连续几个望楼下来,时效性和准确性都难以保证,更严重的是,张小敬们向上传输信息就更难了,需要说明内容,派人跑去到达望楼传达,望楼翻译后通过九宫格传送出去,一系列下来,耗时少不了。

5G有三大特点,高带宽、低时延和广覆盖,一旦这些问题都解决,就会对城市管理带来巨大的提升,那么“城市大脑”就厉害了。我们也看到,《长安十二时辰》中之所以要设计这套快捷的望楼系统,就是因为,如果没有这样的高效信息系统,一日之内根本无法做这么多事情,也就没有办法让张小敬做到缉拿狼卫,情节无法展开。

《长安》望楼知多少?原来就是唐朝的5G

可以想见,信息系统的进步一定会带来生活工作节奏的加快,《长安十二时辰》的节奏完全是现代的,甚至是未来的,生活在大唐的人们不可能有如此的办案能力。当然,大唐子女也不用担心,因为狼卫也同样也没有这样的作案能力。

5G改变社会。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未来的社会中,犯罪分子更是难以有藏身之处,快捷准确的定位、合理高效的人员配置以及几乎同步的远程控制,都将让我们的社会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