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作者比尼迪克 艾文原工作于硅谷顶尖风投机构,并参与Facebook, Twitter, Airbnb等投资。
通常人们认为,由于缺少稳定网络环境与硬件设备支持,移动互联网无法同桌面互联网环境相媲美。
如今,这些”约束性“功能在移动设备应用环境中已逐一实现;即使人们仍会不自觉地认为个人计算机是功能最完善的互联网应用设备。移动设备则受到诸多使用限制。智能手表就是最好例子了。
开发环节中,我们总将“移动化”作为第一考虑要素。信息及时性,设备便携性都依托于“移动”技术的实现。每个人口袋里都带有移动电话。而PC(即使是笔记本电脑)只能摆放在桌面上,不能随身携带。
在我看来,我们仍然局限在最基础互联网使用环境下。而原因在于对PC的依赖,这便限制了互联网深度应用与拓展。
首先,近20年处于PC端互联网时期的历史性标志产物就是网页浏览器,鼠标以及键盘。对部分人来说,互联网意味着SKYPE, SPOTIFY, 或者其他邮件应用。但网页模式始终是主流应用渠道。移动端的互联网浏览技术的实现则被我称为智能手机的后网景时代。同时,我们已经进入了后佩奇排名时代。
交互模式则更加复杂。同时,也始终保持着持续性迭代更替。如今,iBeacons, notifications, deep links, Apple Pay 以及Touch ID, 键盘与扩展应用等等也带来更多模式选择。其中,部分新功能可以在PC端使用,但有些则不可以,或者在将来能够得到实现。
其次,同PC相比, 智能手机可以帮助我们解决更多问题。过去的计算机科学学说认为,计算机本不应提出那些在运行过程中可以自行解决的问题;而智能手机却可以提供更多解决办法,或者帮助。比如,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朋友目前所处位置在哪?在什么地方花费多少时间?外出时拍下怎样照片?或者,在某段时间,我们的运动模式:步行还是慢跑?在传感器,API,和各类数据支持下,我们可以享受到互联网带来的新体验。而这些广泛应用在固定在某处的PC是无法实现的。最早期,明显的表现就是移动社交APP的爆发。当时,几乎无一可以在PC端使用。这些社交应用,包括智能手机本身就是最方便,快捷的社交平台。每一个应用都可以获取你的朋友列表,拍照,发送通知。在Home屏幕下,轻点两下,便立即可以进入另一个屏幕栏。因此,各类APP毫不费力地获得了人们的普遍接受与喜爱。
但事实上,不仅局限于社交领域,智能手机也是一个互联网应用平台。摆放在某处的PC就望尘莫及了。网页浏览器曾经作为主要互联网登录端。现在,智能手机设备与自身携带浏览器的结合将‘互联网’转化为一个小图标;同时,在这部设备上,打电话功能也同样被一个图标所替代了。
这意味着,或许我们不应该因为智能手机小屏幕,没有外设键盘等“缺陷”,而不去迎接移动互联网将带来崭新的应用环境的巨大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