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周前,我写了一篇文章 《现在是正版游戏的春天吗?》,正如标题,随着主机解禁以及国内消费者对正版游戏消费力的提升,所谓的“春天”早晚会到来。在文中,我也提及了 Steam 推行国区对此带来的巨大利处,不过我现在又不得不思考,中国本土会有机会出现一家类似 Steam 的公司吗?
一开始我是持否定观点的,直到我在使用腾讯 TGP 平台时,意外的发现了两款游戏,来自 Microsoft 的《我的世界》和《兽人必须死》,前者并没有提供下载链接,后者已经在去年由腾讯代理运营。
经过一番推断,我依旧认为所谓的“中国的 Steam”是一个伪命题,原因是市场并不需要,而接着,我认为腾讯 TGP 可以在另一个市场上成为一个 Steam 式的平台。

为什么说“中国的 Steam”是一个伪命题?
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市场已经不需要一个这样的产物了,Steam 本身做得足够好。
Steam 国区的推出是最好的证明,国内目标消费者已经可以以符合消费能力的价格买到最新的 3A 大作,而与游戏配套的成就系统,社区,小组,更新,评测,物品交易和云同步进程,Steam 一应俱全。可以说,Steam 已经尽可能给了中国消费者能争取到的一切(个别游戏的屏蔽和价格,汉化则与开发商有关)。
在提供优质的游戏体验和营造“中文”气氛上,Steam 已经做到了不能苛求的地步。
再者,相对于整个中国的游戏市场,正版单机游戏依然只是很小的一块。主机禁令的十多年,国内的 Gamer 还有多少是单机游戏粉?从网游的黄金十年到现在移动游戏的崛起,单机游戏早已不是主流,这种习惯会在电竞规模化和移动游戏浪潮中被进一步加深,我不怀疑主机禁令的取消是一个春天的开始,但是要想过内市场达到欧美日的水平,可能性并不大。
2014 年,研究公司 Newzoo 的数据显示,腾讯高居 25 大游戏发行商榜首,72 亿美元的游戏收入甩开第二名 Sony 整整 12 亿,数据之下,是《英雄联盟》《地下城与勇士》《穿越火线》这些热门端游的贡献,再加上移动端微信,手 Q 这些平台,中国用户的消费习惯显而易见。

为什么说腾讯 TGP 可以?
我喜欢知乎用户“孟德尔”的说法——一个游戏平台成功的唯一条件是有足够的好游戏。STAEM 的成功是因为有大量原本被游戏机独占或者 PC 版独家发行的游戏登陆,而且价格还有优惠。
腾讯 TGP 有这潜力的原因不外乎如此,除了另类的网易游戏,从端游到手游市场,腾讯几乎霸占了大部分好玩的游戏。原因也很简单,腾讯能赚钱。
由于政策的原因,国外网游想要在国内运营必须与一家中国公司合作,选择有很多,但实力最强的是腾讯,它圈养了中国最多数量的网民。而自从超越盛大成为中国最赚钱的游戏公司,它的实力已经毋庸置疑。国外的游戏开发商选择它也就顺理成章。强者愈强的道理在这十分适用。腾讯游戏强大的宣发能力和用户基础甚至让一些垃圾游戏在中国市场上活下去。
腾讯最大的优势是在对用户的理解上。区别于 Steam 主打的单机游戏,在网游和手游上用户的需求点并不一样。首先,TGP 提供了一个统一的入口对所有游戏进行管理,这是作为平台的优势,也是腾讯拥有海量用户基础的优势。此外,如果你玩过 LOL,CODOL 必然对腾讯官方推出的官方助手印象深刻,这既为平台带来了稳定的用户流量,也使得平台本身被进一步推广。最后,中国特色的“特权礼包”,几乎是国内游戏市场必不可少的功能。腾讯在这些方面已经玩的很溜。首先让自家游戏享受这些好处正是腾讯现在所做的。
此外,在移动游戏上,腾讯手握微信和手 Q 两大重量级的发行渠道,值得注意的是 TGP 上还存在这所谓“手游电脑版”,通过模拟器在 PC 上畅玩手游,对于手游开发商也相当有吸引力。

就是那个市场!
其实,说到这里,答案也很明显,在移动游戏和网络端游以及偏门的网页游戏市场上,腾讯 TGP 是最有可能成为一个 Steam 的。
腾讯正在朝着这个方向发展。已经有传闻表示,腾讯内部正在筹备一个类似 Steam 的平台。而我相信这是对 TGP 的深化。海量用户作为腾讯的护城河,将会怎样开放给更多第一方的游戏开发商?对接的过程是需要去思考,不同于单机游戏一次付费畅玩终身的机制,网游手游等是一个持续运营产出的过程。
早间值得阅读的新闻
速记员要下岗 :科大讯飞于昨日发布了录音宝、录音笔等多款新品。其中人机交互新产品 AIUI 能实现远场识别、全双工(全双工的典型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在说话时你可以打断他)、多轮交互等。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丰称,科大讯飞的人工智能,将在 3-5 年内让人工智能通过高考考上一本。
增长 350%:魅族于昨日召开年度媒体沟通会,宣布其在 2015 年共销售了 2000 多万部手机,较去年增长 350%。 明年,魅族希望销售 2500 万部。
小米输定了 :曾与董明珠有 10 亿赌约的小米雷军近日再次“躺枪”。这次不是那张颇具趣味性的合照,而是董明珠放话称,“小米输定了,除非有更多颠覆性产品。”小米最近可谓是人红是非多。手机销量的放缓,竞争对手的超越,估值的降低,都将让小米重新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