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年度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出炉

编者注:本文来自 IT 桔子的投稿。

跨年之际,IT 桔子 2015 年度盘点拉开大幕,我们会用 1 个多月的时间,结合 IT 桔子的数据、各个行业的投资人及创业者交流信息,为大家全面回顾这个波澜壮阔、“疯狂与混乱”的一年。

第一篇从《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开始,“独角兽”是每个创业者努力的标杆里程碑,也是每位投资人渴望点石成金的荣誉殿堂。过去的 2014-2015 年,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的增速如同国外一样爆炸式的增长、也一样地陷入困境,有可能上演从“从 Unicorn 到 Mini-corn 甚至到 Unicorpse”的肥皂剧。在这个时候的盘点,期盼能帮助大家跳出高估值、高融资的怪圈,而回归到商业的本质,追求公司业务的增长及价值的变现。

好了,言归正传,首先推出《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2015 版本)》,包括了 60 家公司,有大家知道的、也有不知道的;估值上有很精准的、也有大家质疑的,但是没有关系,我们想把这些标杆公司拿出来,为大家来场“枪打出头鸟”的剖析与复盘(欢迎大家与我们一起“挤水分”)。

一、《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2015 版本)》榜单

2015 年度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出炉

二、关于“独角兽”的那些数据统计与分析

1、行业分布:电商、金融、汽车位居 TOP3 合计占比超过 52%

2015 年度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出炉

进入到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从行业分布来看,分布在 13 个垂直行业,其中电子商务以拥有 15 家公司、占比 25%位居第一位,最直接的买卖模式、最清晰的商业模式,当然还有电商红利的存在,让这个领域仍是当前独角兽估值最多的行业。从在上述 15 家公司的细分领域当中我们发现,母婴、跨境、女性、移动化是当前中国电商领域的增长动力,也就是说,中国电商行业正在从大而全到垂直细分领域进行深入,与此同时,在 C 端需要依旧强劲旺盛情况下,电商基础服务领域也正在迎来新一轮的商业契机,如达达配送、易商这类针对物流配送、仓储环节的创业公司。

接下来是金融(9 家,15%)、汽车交通(7 家,12%),这是 2013 年开始的新一波创业浪潮中,最活跃的两个方向,互联网金融本身就是资本的游戏、距离钱非常近。具体领域上,我们来看,上榜互联网金融公司以 P2P 相关的理财、借贷为主,这也是近年来互联网金融领域一直备受期待又兼具多重风险的众矢之的;而汽车交通领域,则被打造为“用融资建立门槛”的行业,最直接诠释了“资本游戏”,无论是打车、租车等交通出行,还是二手车、汽车后,都在纷纷用融资建立门槛、跑马圈地、拖垮竞争对手,无怪乎这个领域是今年失败率最高的行业之一,烧钱、补贴最大的行业之一。作为一个相对传统且重资产的行业,资本对该领域的助力和创业公司竞争上的狼性特性,想必多数读者有所体验。

再接下来是文化娱乐产业(6 家,10%),排在 TOP4,这是个逆经济周期的产业,再加上二次元、内容、娱乐等热点不断,同时二级市场也非常青睐这个领域,让一些公司很快脱颖而出,获得了巨额资金。当然作为创意产业,风险也是很大的。

2、地点分布:北京独占 46%  北上广浙合计占比 93%

2015 年度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出炉

进入到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地点分布上是高度集中的,作为创业及融资最火热的帝都北京以 28 家独角兽、占比 46%位居首位,可见为什么雾霾严重、大家仍不愿意或不甘心离开北京。但是“创业大街的咖啡在变冷”,留给其他地点的机会以后会更多。

接下来是上海(16 家,27%)排在第二位,此前的老底还是足够坚挺,再加上在金融、文化娱乐体育、本地生活等行业拥有明显的优势,目前仍以很大优势排在第二位。

再接下来是当前最火热、也最受关注的创业热点广东、浙江,都各自拥有 6 家独角兽、占比 10%。这 2 个省份的潜力太大,不排除今后有更多的独角兽及领先公司。

以上四个省份加起来合计公司达到 56 家、占比高达 93%,可见地点的集群效应和高度集中。其他 4 家公司分别在江苏、福建、湖南、重庆。

 3、融资能力分析:最新一轮平均融资 4 亿美元

2015 年度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出炉

进入到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融资能力都非常强大。我们仅仅从这些公司获得最新一轮融资(往往也是铸就他们进入独角兽)的信息来看:

1)独角兽中,最新一轮融资在 2015 年共有 53 家、占比 88%,融资仍处于活跃中、当然也是可能在 2015 年达到这波周期的高峰;2014 年融资有 7 家公司,不知道他们在一年之后估值是否下滑或者遇到了融资瓶颈问题;

2)把 60 家独角兽最新一轮融资的金额加起来,合计达到 243.42 亿美元,平均融资金额高达 4.057 亿美元,好大的一笔钱。

按照不同金额的区分来看,40%的融资金额集中在 1-2 亿美元,其次是 2-5 亿美元,单轮融资在 10 亿美元以上的有 7 家公司、占比 12%。

3)从融资轮次来看,占比最高的是 C 轮(20 起、占比 34%),到这个阶段了,一般融资次数达到 3-5 次;在接下来是 D 轮(12 起、占比 20%),可见公司要进入到 10 亿美元俱乐部,不是那么顺利的,从天使到 Pre A 再到高峰的 C、D 轮,指数级下降的一个表现,无怪乎很多人在 2015 年过年以来就在关注“C 轮死”。

2015 年度中国互联网独角兽俱乐部出炉

4、时间及轮次分析:最快 9 个月、最漫长 166 个月

独角兽公司成立时间上,从这些公司成立之日、到最新一轮融资帮助他们进入 10 亿美元的, 最快速的是爱屋吉屋、仅仅花了 9 个月就在 4 轮融资之后估值达到了 10 亿美元;最漫长的是沪江网、花了接近 14 年的 166 个月,才达到 10 亿美元 。平均起来,要进入到独角兽俱乐部的时间是 60 个月(5 年)。

此外,从融资轮次反映的公司估值水平看,上榜独角兽公司的价值确实在水涨船高,在这个角度值得我们继续关注的是,这些上榜公司如何能够在未来继续支撑起如此高的估值,能否实现资本的期待。以及,创业公司如何设计和把握公司的融资节奏来为公司的健康发展提供必要支持。

5、公司属性:白手起家还是“富二代”?BAT 关联方囊括 50%

对进入到独角兽的 60 家公司再进行一步分析,首先看这家公司是从 0 创建的、还是大公司或传统行业巨头衍生的,发现这些衔着金钥匙出生的“富二代独角兽”数量有 13 家、从 0 创建的公司有 47 家,虽然数量上看,白手起家的公司占比绝对更多,但从 TOP 10、TOP 20 的公司来看,“富二代独角兽”可能更稳当或更具优势。比如 TOP 10 独角兽排名中,“富二代”有 4 家、TOP 20 排名中,“独角兽”达到 7 家,而且估值非常高。

换个思路,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更夸张的数据,独角兽公司中, 与 BAT 有关联(含拆分的、直接投资及间接投资的)达到了 30 家、占比高达 50%;在 TOP 20 排名中,BAT 关联公司更是达到 11 家、占比 55%;TOP 10 排名的 BAT 关联公司达到了 7 家、占比 70%

错综复杂的独角兽资本格局中,BAT 要么自己拆分公司独立发展、进入独角兽,比如蚂蚁金服、微票儿、爱奇艺;要么投资成为第一大机构股东了,比如滴滴出行、美团点评、饿了么;还有的是投资独角兽背后大股东的大股东,比如通过 58 同城、携程、新浪微博等间接投资的独角兽公司今日头条、58 到家等。无孔不入的 BAT,一方面为独角兽公司提供了独有的资源、成为自己没有涉足的垂直领域的龙头;另一方面也有可能限制与制约独角兽走向更大的舞台。

三、关于“独角兽”的未来:衰落、被收编?还是割据一方独立上市

在 2015 年,伴随着上半年的火爆到下半年的冷清,对于“独角兽”的现在及未来,无论在国外、还是国内,大家都陷入了反思甚至批判。有人说独角兽俱乐部正在脱去“皇帝的新装”?有人在讲部分独角兽的衰落,说一些公司正在“从 Unicorn 到 Mini-corn、Unicorpse”……负面、批评的内容在比较长一段时间里、占据了头版,虽然这样足以吸引眼球,但对于公司的成长是要正反两个方面来看待的,同时“独角兽”作为中国互联网圈新一波的标杆,他们的兴盛或衰败都太值得我们关注,IT 桔子今后也将长期持续关注这块。

回到对于独角兽俱乐部最关心的话题上,就是“未来”怎么样?如同国外的一些公司、就此衰落下去?还是被 BAT 继续收编,或者进入到 100 亿美元俱乐部的比例会有多少?

从 IT 桔子前面独角兽俱乐部的榜单来看,在估值达到 100 亿美元的 5 家公司中,除开小米科技外、其他几家都与 BAT 相关或属于富二代公司。就小米本身来看,目前也在经历 4 年快速发展后,进入到一个瓶颈阶段:手机的销量、增值业务的发展、还有生态链如何突破?都是目前摆在小米面前非常关键的问题,估值、融资对于小米而言、无论外部多么讲 400 或 450 亿美元不值都已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小米科技如何从业务实现新的突破、真正成为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极”。

对于其他进入到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而言,绝大多数才刚刚到 10 亿美元(29 家),他们可能是下一步最危险的,一方面刚刚到达边界、还没有建立足够多的护城池;另一方面伴随着资本的持续趋冷,如果在明年业绩没有实现关键突破的话,非常有可能从榜单离开。

估值在 10-30 美元之间的有 19 家,可能在各个垂直行业有明显领先优势了,但有个残酷的现实是这个规模的公司、恰恰是 BAT 关联公司除开 TOP10 榜单外另一个最集中的地方,有 10 家都与 BAT 沾亲带故,此后这些公司是就此被整合收编、还是仍旧坚持独立发展,是摆在他们面前很现实的问题。

估值在 30-100 亿美元之间的有 7 家公司,这里的公司如同估值达到 100 亿美元以上的、绝大多数都不属于独立发展的公司了,除了大疆科技,这家无人机领域的领先者已经在国内外都建立比较高的门槛,如何从消费级无人机、切入到更广大的领域,对于大疆而言接下来的重点如同小米一样,也是业务布局与突破。

此外,在当前这种估值水平上,我们还十分有必要关注二级市场的公司估值状况。 从中国概念股来看、在美国上市的 65 家公司来看,市值超过 10 亿美元的仅仅只有 29 家 。面对这样的数据对比,独角兽俱乐部的 60 家公司相比已经明显估值过高。随着一二级市场联动效应的继续加强,一级市场的公司估值必然也会经历一个价值的调整与波动的。

写到最后,让我们用一些“正确的废话真理”作为总结——对于独角兽俱乐部的公司而言,过去的高融资、高估值曾经铸就了他们的辉煌,让他们夺目地成为中国互联网的标杆公司;但是多大的荣耀背后、必然有多大的威胁与风险,如果接下来这些公司的真实价值、成长速度没有办法跟谁,总会泡沫会破灭的、他们会跌得更惨;但如果能够勇敢地挺过接下来的业务及价值挑战,这些公司中必然有一些会成长为中国互联网的“第四极”、“第五极”,我们期待并相信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