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自 IT 桔子的投稿。
在介绍完独角兽俱乐部 之后,对于 60 家 10 亿美元及以上估值的公司,不知道大家是怎样的感想?创业盛宴、估值泡沫?如果这还不够” 疯狂” 的话,我们在这篇通过公司“估值飙升榜”、为大家复盘一级市场中“估值”的增速,相比这样的数据,我们更喜欢并期待的是公司价值的真正成长性。
估值飙升榜的样本是 245 家 10 亿人民币及以上估值的千里马公司,通过估值增速=(最新估值金额)/(成立时间到最新融资轮次所花费的月份时间),也就是公司从成立到最新融资估值进入千里马、平均下来的每月估值增速。举个例子,一家成立了 24 个月的公司在现在完成新一轮融资、估值达到 12 亿元,那么它的估值增速为每月 5000 万元。
在过去的 2014-2015 当中,大家可以从融资或并购事件、投资机构撒钱、创业公司红海等多个角度来描述“疯狂”,但我们相信都不如“估值增速”这么显眼与夺目,愿这个疯狂的时代早日结束、让一切回归理性与成长。
一、《IT 桔子 2015 年中国互联网千里马俱乐部估值飙升榜》

二、最为“亮眼”的估值增速分析
1、估值增速极值与平均值:66%的千里马公司成立 2 年内成为千里马 245 家千里马公司平均每月估值增 2 亿元
245 家上榜千里马俱乐部的公司,估值增速最快的是小米科技,平均每月估值增速 43.9 亿元;增速最慢的是康众汽配,平均每月估值增速 0.05 亿元(500 万元),平均起来的千里马估值增速 2.06 亿/月。

在梳理 IT 桔子数据的时候,我们可以明显看到:公司之间的估值增速其实是非常不均衡的,有几家极高估值增速的公司明显拉高了整体的平均值,不然大家可能在想“平均每月估值增速 2 亿元,那岂非 5 个月就进入千里马呢?”事实当然并非如此,让我们根据估值增速区间的不同,来进行更具体的细分,从上图中可以看到:
千里马俱乐部的大部分公司(161 家、占比 66%)月均估值增速都在 0-1 亿元之间,他们的平均增速为 0.41 亿/月,也就是说,其实有 66%的公司至少需要花 2 年左右的时间才能进入千里马俱乐部,当然 2 年的时间是因为站在疯狂的高点上、现在这些公司也正在“估值还债”,终归是需要基本面支撑的。
此外有 34%的公司月估值增速都在 1 亿/月以上,尤其亮眼的是月均估值超过 10 亿元人民币的公司竟然有 11 家,这是不可思议的数据,我们接下来会单独分析。当然这里首先会承认的是,这些公司不乏很多“富二代”公司,背靠大公司的资金或者资源、拆分或独立融资发展,所以对白手起家的创业公司来讲不具代表性。
2、白手起家的估值增速 TOP10 与后 10 位

IT 桔子从千里马俱乐部当中,去掉了一些有深厚背景、含着金汤匙出生的富二代公司(如蚂蚁金服、58 到家、陆金所等等),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白手起家却增速迅猛的前 10 位公司都是哪些?
如上图所示,小米科技是过去 4 年时间里、中国公司估值增速最快的,平均每月估值增速 43.9 亿元,无怪乎在 2015 年小米科技陷入增长瓶颈,年度销售量完不成的同时、也正在资本估值上面临空前的压力。
接下来是滴滴出行,过去 2 年时间里,最典型的资本游戏与烧钱游戏铸就的王者,平均每月估值增速 26 亿元,有钱够任性,在 2015 年下半年进行更全面的出行生态链布局。
美团与点评的合并是另一起 2015 年的重大合并,如同滴滴快的一样,生活消费 O2O 领域也在过往上演了吸金大战,而且从团购时代、延续到外卖为代表的生活服务的方方面面,两家公司在合并之后的估值增速也很快,月均估值增速 15.7 亿元,但愿合并真的能为两家公司的价值带来更好的呈现。
2015 年当年估值增速最快的公司是主打海外互联网市场的 APUS,7 个月内估值从 0 到 10 亿美元,平均下来每月估值增速达到 9 亿美元。

接下来 IT 桔子从千里马俱乐部估值飙升榜中、为大家列下了增速排名最后 10 位的公司。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公司,比如康众汽配、原力动画、唐人影视等,成立时间都在 2000 年左右。原本这些公司是在传统的汽配、影视动画领域,这 2 年伴随着互联网+的概念,他们也开始焕发春天,在最近 2 年才进行了公司的第一轮融资,这些公司基本上凭借 A 或者 B 轮,就可以进入到千里马俱乐部。虽说估值增速普遍比较小,但相信实体业务和经营情况应该是实打实的。
3、估值增速飙升榜行业分布:硬件、本地生活、汽车交通位列 TOP3

从 IT 桔子所统计的平均行业估值增速来看,硬件冲在第一位,达到了 6.62 亿/月,最重要的原因当然在于小米贡献了近一半的估值增速,去掉小米科技之后硬件行业估值增速只有 3.23 亿/月。
本地生活行业,58 到家和美团点评的估值增速显著大于其他公司,去掉这两家公司之后估值增速只有 0.75 亿/月。汽车交通行业,滴滴出行和神州专车拉高了行业估值增速均值,去掉之后行业估值增速平均只有 1.66 亿/月。同样金融行业如果去掉陆金所、众安保险、蚂蚁金服这三家资源雄厚的公司,整体行业增速平均只有 1.25 亿/月。


从上面 IT 桔子明显感觉到每个行业中的公司估值增速相差太大,毕竟 66%的公司估值增速在 1 亿元/月以下,为此 IT 桔子以 1 亿元/月为分割线,看看估值增速的行业分布会有什么新变化?
从 IT 桔子所列的上面两张图我们可以看到,千里马俱乐部月均估值增速很快的行业集中在汽车交通、金融、电子商务领域。其中有个怪现象,在估值增速 1 亿元/月以上的公司里汽车交通行业排第一、有 16 家公司占比 20%,但是在估值增速 1 亿元/月以下的公司中汽车交通行业只占 5%,可见这个行业真的是资本的游戏、而且资本洗牌相当有效果。
金融行业在两个增速区间的公司各占一半,都有 20 个,可见金融行业公司增速分布较为平均、不愧为最吸金的行业;电子商务领域一共有 51 家公司,应该是最多的行业。但是增速有限,估值增速 1 亿元/月以下的公司是 1 亿元以上区间公司的 2 倍。
4、千里马俱乐部估值增速的时间分布分析

IT 桔子按照公司最新一轮融资披露时间,来测算每年千里马公司进入榜单的数量,图中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公司进入千里马的时间都是在 2014 年到 2015 年。一方面,这两年公司估值暴涨,会有一些公司虽然在公开渠道声称的估值很高,但是公司的业绩和未来增长潜力可能支撑不起这样高的估值。这样的公司未来可能遭遇估值瓶颈或者估值下滑。另一方面,有 7 家公司在 2014 年以前融资进入了千里马榜单,这些公司已经有 2 年以上没有新的融资了,比如豆瓣网。这些估值已经遇到瓶颈的公司可能是在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了难题,需要转型。

IT 桔子再把公司成立时间与行业两个维度合并到一起看,从估值增速与公司成立时间上看,如果讲又快又新,汽车交通行业比较显著,该领域 2014 年成立的公司相比 2013 年翻了 2.5 倍有 8 家,占汽车交通行业千里马公司数的 32%,也就是说他们在 1 年多的时间里就进入到千里马俱乐部。其次金融行业估值增速高的公司数量也是节节攀升,继 2013 年成立的 8 家公司之后,2014 年成立的 10 家公司进入了千里马,占行业 27%。
相比较而言,社交、广告营销、文化娱乐成长性高的公司多数是早些年成立的公司,从行业属性看,这三个领域相对来说,都是轻资产模式的公司,加上在商业变现能力和可持续增长上相对不是那么清晰有力,这会导致资本在选择标的上保持谨慎。事实上,即便是这样,在上榜的上述三个领域的公司而言,也确实是存在增长乏力的情况,比如豆瓣。
三、最后的结语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千里马俱乐部的估值增速主要是基于估值数据,可能有不准确的部分欢迎大家来纠错。
就 IT 桔子分析的《2015 年中国互联网千里马俱乐部估值飙升榜》的初衷来看,我们最重要的目的在于彰显泡沫、让估值飙升这个更震撼的数据让更多人看到,合理的、不合理的,发生的都是过去的事实,告别过往 2 年的疯狂之后,期待一切回归理性,让商业回归本质,让创业公司更着眼于真实业务的增长与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