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15年下半年以来,国有商业银行员工离职率开始呈显著上升趋势,并且出现了大规模的高管离职现象。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有40多位国有商业银行高管离职,远超往年水平。在这背后的原因也很现实:没钱和没前途。而这些离职的高管流动的是互联网金融等重人力的地方,我们认为,这是金融行业变迁的现象,那么银行未来又将何去何从呢?

1.5元年终奖引离职潮 银行还将面临何挑战?

根据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提供的数据显示,2015年金融行业的平均离职率为18.1%。在这其中离职的员工不仅含电子银行部、网络金融部、资管部等部门老总,更是涉及董事长、副董事长、行长、副行长、监事长等职。他们大多都流向了与银行有着一定竞争关系的互联网金融公司、民营银行。而市场提供了极具诱惑力的工资,“人才”便转移了。

1.5元年终奖引离职潮 银行还将面临何挑战?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反观国有银行,虽然留在国有银行里的相对来说是产值与效率较低的员工,但是由于平台的效应,总有人来接替该岗位(新员工加入),只是面临工作常常青黄不接的问题。久而久之,单位的经营效率没有提高,而金融市场却在不断深化,加之当前经济增速下行大环境大大挑战金融行业,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若始终得不到提升,竞争力便会逐步下降。

国有银行的竞争力为何会逐步下降呢?原因在于国有银行的商业模式逐渐将在金融体系中失去优势。失去优势的重要因素就是因为人才的流失。

众所周知,商业银行是发挥“信用中介”、“信息中介”和“风险定价”的职能。“信用中介”与“信息中介”在初期的金融系统发展时是比较重要的,但是越往后期,为银行实现竞争力的因素在于提高“风险定价”,“人才”在“风险定价”中能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作用,因此能规避风险,从而提高收益。但是过去,国商业银行的风险定价能力在“刚性兑付”和“隐性背书”的长期“保护”下,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增长。最为体现的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从业人员,更多地像工业制造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重要但并非不可取代,同质化程度较高,替补众多,银行对其没有唯一性的需求,人力资源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面临市场股份制银行、券商、保险、基金等机构和主体越来越多,民营金融也逐渐崭露头角,尤其近年来兴起的私募基金,其运行操作灵活,风险自担程度较高,分配机制更加市场化。因此,随着国有银行的商业模式造就了人才不重要的结果,而薪酬结构的分配不合理将使得银行的风险定价力降低,继而丧失竞争优势。

未来银行将如何改变呢?我们认为,大力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将会得到改变。观念的转变,尤其是传统观念的转变靠内部的力量往往难以推动,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较有活力的民间资本,让国有经济与民营经济合作,综合国有经济顾全局和民营经济调整快的特点,改变传统的国有商业银行用工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