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有人建议让东北人先多多生孩子,以此来提振经济和社会发展。不知道政策会不会到,也不知道方法有没有作用。但有一个却是不争的事实,东北,也许是整个北方,都在经济版图中的地位下滑。


传统的北方城市越来越低调,被南方抛开距离


2020年,中国GDP前10名城市,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南京,武汉。根据上述GDP前十名城市排名,就可以知道,北方城市只有一个北京市,其他9个城市都属于南方城市。


同样的数据,在2019年上半年,我国GDP十强的城市排位中还有天津存在。按顺序排名分别是:上海、北京、深圳、重庆、广州、苏州、成都、杭州、南京、天津。这个时候,北方占两个。


当然,如果看历史,1978年国内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北方占据六席,这十个城市按GDP大小排名如下:上海市、北京市、天津市、重庆市、沈阳市、广州市、大连市、武汉市、哈尔滨市、青岛市。到了1997年,国内GDP排名前十的城市如下:上海市、北京市、广州市、重庆市、深圳市、天津市、苏州市、杭州市、、无锡市、武汉市,北方已经只剩下了北京和天津。


2020年6月发布的《2020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2020年15个新一线城市分别是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天津、苏州、南京、郑州、长沙、东莞、沈阳、青岛、合肥、佛山。位于北方的也只有西安、天津、郑州、沈阳、青岛。


2020年全国房价前十的城市和2019年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深圳、北京、上海、厦门、三亚、广州、南京、杭州、天津、福州。深北上厦居前四,广州三亚五、六名互换位置,杭州南京七、八名互换,福州天津九、十名互换。


北方人口净流出越来越大,出生率也差


数据显示,目前东北三省的人口都出现净流出。其中,2019年黑龙江净流出17.99万人,吉林净流出11.03万人,辽宁净流出4.11万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近期公布的相关数据以及部分城市的统计公报,对42个重点城市的人口净流入情况进行了梳理,当前人口净流入最多的10个城市分别是上海、深圳、北京、东莞、广州、天津、佛山、苏州、宁波和杭州,全部来自三个经济圈,其中珠三角4个,长三角4个,京津冀2个。在人口净流入前五名的城市中,有3个来自珠三角地区,分别是深圳、东莞和广州。此外,珠江西岸的佛山净流入人口也超过了350万人,位居全国第七,可见珠三角对外来人口的吸引力。


同期,东北三省经济持续低迷,人口净流出规模持续扩大,辽宁由2001-2010年年均人口净流入14万下滑至2011-2015年的2.3万,近4年年均净流出5万。而西部地区的重庆、四川、陕西近年人口持续回流,其中重庆、四川近4年年均人口净流入规模在10万以上。


从常住人口变化看,2001-2010年、2011-2015年、2016-2019年,粤、浙常住人口年均增加分别为171、69、131万和83、15、65万,而江苏三个时期分别为51、16、18万;皖、桂、川、豫、湘、渝、黔、鄂等中西部省份由2001-2010年的年均负增长转为2011年后的正增长;东北三省由2001-2010年的年均正增长转为2011-2015年的负增长,近4年减幅扩大。


近4年广东、浙江年均人口净流入分别由2011-2015年的14、-7万大幅回升至2016-2019年的76、46万,呈现明显的人口再集聚趋势。深圳、广州、杭州、长沙4市年均净流入超20万,北京年均净流出超10万。杭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显示,2020年,杭州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持续增大。2020年,杭州市2020年新引进35岁以下大学生43.6万人,人才净流入率持续保持全国第一。


东北户籍人口、常住人口分别在2010、2015年陷入负增长,2011年以来小学生数大幅负增长。2000-2018年东北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由6.6%上升到13.4%,辽宁、吉林、黑龙江分别由7.9%、6.0%、5.6%升至15.0%、12.4%、12.2%,而同期全国从7.0%升至11.9%。


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还显示,黑龙江省净迁出人口达322.5万人,其中30-39岁的迁出最多,占比32.6%。而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黑龙江省15岁-64岁的人口的1%抽样调查数据从2015年的465792人减少到2019年的22247人;相关数据在吉林为330390人(2015年)和15692人(2019年),辽宁则是521044人(2015年)和24972人(2019年)。


2018年辽宁、吉林、黑龙江养老金抚养比(在职人数/退休人数)分别为1.53、1.42、1.27,远低于全国的2.55,意味着全国大概每2.6个在职人员供养1个退休人员,而东北大概每1.5个在职人员供养1个退休人员,负担较重。黑龙江、辽宁、吉林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分别于2013、2015、2015年开始入不敷出,2016年黑龙江的累计结余转负;从养老金累计结余可支付时间看,2018年广东、北京、云南、四川、浙江等经济发达、人口净流入或老龄化较低的省份居于前列,吉林、辽宁、黑龙江位列全国倒数5名内,分别为5.2、2.8、-3.1个月,远低于全国的14.7个月。东北财政形势严峻,老龄化严重拖累财政。2019年吉林、黑龙江、辽宁财政收入增幅居全国倒数,其中吉林、黑龙江负增长,而同年辽宁、黑龙江、吉林财政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占比分别为27.5%、21.9%、16.7%,明显高于全国的12.3%、江苏的11.2%、浙江的10.6%。

北方发展僵局如何破题?

数据显示,2019年中国人口出生率为10.48‰,已连降三年;黑吉辽三省分别为5.73‰、6.05‰、6.45‰,为全国出生率最低的三个省份。出生率低于10‰的还有天津(6.73‰)、上海(7.00‰)、北京(8.12‰)、新疆(8.14‰)、山西(9.12‰)、江苏(9.12‰)。


小学在校生数量下降的幅度更大。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我国普通小学在校生9360.5万人,2019年这一数据为10561.2万人,6年间增加了1200.7万人,增长12.83%。但在东北地区,2013年以来,辽宁、吉林和黑龙江三省小学在校生数据均出现减少,减少的数量分别为9.3万人、17.63万人和26.1万人,三省合计共减少了53.03万人,相比2013年下降了10.7%。


据国家统计年度公开数据计算,整个东北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的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从2015年到2019年减少了250.2万人。


小冰河期与疫情叠加,北方经济长期趋势难看好


在趋势上看,中国经济比重中,从原来北方占比大,特别是东北占大,到南方占比大,特别是沿海省份占比多。这个GDP排名中,最令人震撼的是,遭受疫情打击很严重的武汉竟然在2020年超过了北方直辖市天津,不得不说,北方经济已经陷入了怎样困难的境遇。


原因其实也解释得通。武汉遭受的疫情打击很大,但同时期全国基本上停摆,北方城市也没好到哪里去,但武汉自从疫情结束以后就开启了全面复工复产,未有任何波折,但北方多数城市却开启了此起彼伏的局部防疫状态。


2020年,就新冠疫情的严重程度来看,北方也远远超过南方。自从武汉地区的疫情结束以后,相对严重的小爆发都来自北方,包括吉林市、乌鲁木齐、北京、天津、大连、沈阳、哈尔滨等等。实际上,在2020年初那波严重疫情中,江浙沪粤等省份也是最早复工复产的地方。


据中央气象台2021年1月7日7时发布的消息,受寒潮影响,北京最低气温达到-19.6℃,达到1952年之后的1月气温最低值,1966年之后的气温最低值。


有消息称,在2030年,太阳或将进入休眠期,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2012年2月,据美国媒体报道,一些国际权威气候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停止,并开始冷化,近来北半球的酷寒只是全球天气变冷的开端,这样的冷天可能会持续20年至30年。


一般研究认为,小冰河期差不多3-4个世纪一次。上一次是17世纪。公元1645年至1715年是蒙德极小期,在此期间太阳活动非常衰微,持续时间长达不可思议的70年,此时也恰好是地球的“小冰河期”。在明末清初时期。那时还没有温度计,所以当时的具体温度没法确定,但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当时的广东潮州下起了大雪,足足有一尺厚。


在历史上,每次小冰河期来临,除去对政治的影响,就经济来说,中国经济中心就向南迁移一次。温度每升一度,农牧分界线北推三百五十里。反之亦然。


这很好理解,谁愿意天寒地冻中生活,谁能在冰天雪地发展生产?在深圳,你拉一车彩钢板,搭个棚子就可以开工厂,但在哈尔滨,你得全套厚墙保温加上取暖设备,建厂成本倍增,生产成本运输成本都是巨大增加,生产出来的产品谈什么价格竞争力?


不仅工厂不爱生产,连人都一样。从1980年到2019年,东北占全国人口比例从9.01%降至7.71%;而东北人均GDP则从1980年的比全国高39%,变为2019年的比全国低34.1%。


毫无疑问,如果整体气温下降,整个北方的经济一定会遭受严重负面打击,现在,更为严重的是,久久阴魂不散的新冠病毒也是个喜欢阴冷环境的家伙。但是根据美国疾病防治中心主导,并对尚存野生动物瘟疫源所做的现代研究已证实,鼠疫的爆发大部分是突如其来的严重气候变化而引起。小冰期带来的突如其来的气候变化是明末鼠疫爆发的主要因素。


南工厂北种粮,工业化产品值钱可粮食不值钱


地域的特性也让北方很多地区经济发展受限。比如中国目前拥有世界上最繁忙的内河水运体系,2018年中国内河水运货运量已达37.4亿吨,是欧盟或美国的6倍。至2023年我国水运货运量达到近80亿吨。至2023年我国水运客运量达到近2.97亿人。十三五期间,铁路货运量占全社会货运量的比例由2017年的7.8%增长到2019年的9.5%。水路由14.14%提高到16.17%。南方高速公路多,更重要是水网纵横,运输条件非北方可比。


在中国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长江和沿海的航运能力非常重要。在大船时代,长江是中国唯一一条能够走大船的河流,珠江流域也仅仅珠江口几个城市能够借助航运条件发展出口导向的制造业。在北方,有些海港冬天结冰,不结冰的港口又缺乏内河航运配合,局限了制造业的腹地。


不过,北方与南方相比,在资源上是拥有很大优势的。比如能源、矿产,主要集中在北方各省,包括东三省、华为地位的河北山西内蒙,也包括西北的新疆甘肃一带。所以,当煤炭、石油、钢铁这些值钱的时候,北方经济还好,当治理环境以后,北方遭受的压力相当大。


南方交通便利,靠海靠江,方便出口贸易,适应了中国外向型发展的二三十年,成为了资本的高低,人才的蓄水池,也带来了大发展。


北方这些年反而成为了粮食主产地。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中国已经连续5年粮食生产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今年的夏粮也实现了丰收,创历史新高,夏粮产量比上年增长0.9%。分地区看,2019年我国粮食产量前十的黑龙江、河南、山东、安徽、吉林、河北、江苏、内蒙古、四川和湖南,北方地区占据较大优势。另外,近十年来,包括北京、上海、浙江、福建几个东部发达省份的粮食产量明显减少。 黑龙江、河南、山东位居前三。黑龙江2019年粮食产量达到了7503万吨,是唯一一个粮食生产超过7000万吨的省份。


从2010年~2019年的变化来看,有4个省份的粮食增产超过了1000万吨,分别是黑龙江、内蒙古、河南和吉林,加上第五名的山东,全部都在北方地区,其中东北地区就占了两个。相比之下,有9个省份的粮食产量出现下降。其中,下降幅度比较大的四个省份是北京、上海、浙江和福建。


历史上曾经的“南粮北运”,如今已经变成了“北粮南运”,长三角、珠三角这些高度城镇化、工业化、人口大量涌入的地方,需要大量调入来自东北等地的粮食。珠三角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已成为全国人口最为密集的地区和连绵的城镇区。


有人测算,就拿小麦的销售价格来说,市场销售价1.2元左右,亩产1000斤,一家四亩地,除去各种人工、种子、花费、农药的费用,一年下来剩不到2000元,这个收入还赶不上城里一个月的工资。


对于粮食来说,苏湖熟,天下足,已经是历史。但,现在的苏沪浙粤闽等等经济发达,工业品、贸易、金融的收益远不是粮食可比。北方成了粮仓,但农业和粮食的收益并不成比例,经济怎么能同步?

北方发展僵局如何破题?

另外,从上个世纪末开始的退耕还林还草也主要在北方,包括东三省、华北、西北黄河流域,短期也带来了工业发展上的迟滞。大量的脱离了土地的人口从此“东南飞”,源源不断的提供深圳等南方城市工厂。


北方经济发展将受益双循环,差异化道路靠内引外联

那么,北方的经济真的就无药可救了吗?也不是。我们看一下德国,相比很多欧洲国家都要寒冷,英国当年发展了轻工业进而控制金融,法国垄断了奢侈品然后占据了旅游,德国却坚定不移的发展制造业。


资料显示:2007-2012年间,中国南北的GDP增速大体一致,且北方的GDP增长明显更快。这一阶段,天津、内蒙、重庆、陕西和吉林分别以16.0%、15.8%、15.4%、14.5%和13.4%的年均增速位列全国前五,北方占4席;同期增速最慢分别是:上海、北京、浙江、广东以及新疆,南方占3席。2012年,北方GDP占据全国的43%,达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峰值。原因何在,很简单,那个时候的中国能源和重工业是GDP的主要来源。


随工业化的结束、产能过剩局面的形成,近七、八年以来,以移动互联为代表的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引发了剧烈的产业叠代升级;推动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发生巨大的变革,进入了所谓“后工业化”时代。


结合自身区域优势进行发展,不等不靠自力更生,也许才是出路。以河北为例,北京的第三产业和金融业很难让河北受益,天津的国企和外企其供应链体系相对封闭,外溢效应很小。河北省能做的,一是甩开京津,搞外向型大进大出,这方面仅仅成功了一个钢铁业,还被环保差点搞死。二是做很多小而专的市场,利用地理优势抢占北方市场,避免和南方的优势产业直接竞争。河北人的忍耐与实干在服务京津的基础上,将一个个貌似低端的批发城,做成了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商品集散地。


对于中国的整个经济布局来说,北方特别是东北等地非常适合做机器制造业,有能源有资源有基础有配套,更重要的是,气候对这些制造业的影响不仅不是负面,还是正面。你在哈尔滨制造出来的汽车、飞机、坦克、挖掘机、机器人等等,能顶住这样的寒冷,估计卖到哪里去也不怕了吧?


2020年,东、中、西、东北地区移动互联网接入流量分别达到700亿GB、357亿GB、505亿GB和93.4亿GB,比上年分别增长31.9%、36.5%、42.3%和29%,西部增速比东部、中部和东北增速分别高出10.4个、5.8个和13.3个百分点。12月当月,西部当月户均流量达到13.81/户·月,比东部、中部和东北分别高2.02GB、3.25GB和3.78GB。


中国区域经济学会顾问、国家发展改革委原副秘书长、著名经济学家范恒山指出,北方经济在转型中积蓄着发展能量,眼前的差距并不意味着长期的衰退。经济增长速度下行并非都由负面因素引起,一个时期经济增长速度的下行也不代表这一区域经济发展的长期走衰。不可否定,导致北方一些省份经济增长速度下行的因素中包含有负面的内容,但无论是产业转型、动能转换,还是环境保护、绿色发展,都是有利于未来发展的,有利于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也有学者认为,比较成功的一种情况就是实现产业转型,像美国匹兹堡,成功从一个钢铁城市变成了现代科技和教育非常发达的城市。中国有一些北方地区是具备这样的条件的,比如沈阳和哈尔滨,本来教育资源就不错,加上“大国重器”产业的布局,如果努力,很有可能成为新的科技产业集聚的地方。


如此来看,下一步的新能源电池或者智能汽车,如果是在东北研发生产出来的,能够在东北大地上畅行,一定会是世界上最好的。还有一些高科技产品,像半导体等等,主要依靠空运来完成,软件业、游戏等产品或服务在网上进行,不需要通过轮船和铁路,东北也可以胜任。


除了拥有严苛的测试环境,天冷也有其他好处。一年中有一大半时间在“猫冬”的东北人习惯了热炕头上聊天,形成了幽默豁达的基因。对于东北人,公众的印象大致如此:东北方言具有语调抑扬顿挫,喜欢大量使用形容词,爱夸张,善于在谈话中找到人们意想不到的切入点,喜欢抖包袱,让听者往往措手不及等特点,而这样的特征刚好是全国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


一向在互联网领域接近空白的东北地区,却占领下了当下最火热的移动直播行业,几乎每家平台排名前二十的主播里都有一半为东北籍。《2019年主播职业报告》显示,与2018年一样,网络主播占比最高的三个省份依旧没变,前三名还是黑龙江、吉林和辽宁。


哈尔滨连续三年稳居中国十大美女城市榜首、大连也是国内美女知名产地,而在这两地之外长春、长白山、沈阳等城市也多出美女,东北美女的显著特点是皮肤白皙,身材高挑,曲线动人,大多是大眼睛高鼻梁,非常适合直播镜头。如今的喊麦、直播、撸烧烤,被网友戏称为“新东北三宝”。东北人在冰天雪地里形成的独特语言优势和豪爽幽默的性格,使他们在直播带货时格外具有吸引力。淘宝数据显示,2020年2月,新开直播的淘宝商家数环比劲增719%。


我们还要看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随着北方山清水秀和生态恢复,下一步很可能迎来更好的发展机遇。毛乌素沙漠等在变成绿洲,在延安,累计退耕还林就超1000万亩 绿色植被覆盖率达到了67% 河流中的泥沙减少了78%。


说到底,经济发展依赖于人口的流动和增加,而随着人口的增加到底的经济的活跃会继续吸引更多的人口,从而形成正循环。即便是沙漠,有了吸引力,也可以建成拉斯维加斯或者航天城。即便来的人难说是人才,甚至是囚徒,也一样可以建成发达的土澳或者超级鹰酱。更不要说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而短时间人流聚集起来的移民一线城市。


总之,从社会发展来看,人口就是牛鼻子。只要你能将人口增加过来,并稳定住,才是经济社会长期稳定发展最需要的最核心的第一要务。问题的关键在于,怎么把人才或人集聚道北方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