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疫情影响,“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使得在线教育迅猛发展,尤其是拍照搜题类App。“作业有问题,就问题拍拍”;“小猿搜题,拍一下,就学会”……,手机一拍,答案就来,“用户体验感”越来越好,学生群体对其产生的依赖越来越高。但与之相伴的,是持续发酵的争议:此类APP对于学生来讲是“指尖上的便捷”还是“指尖上的负担”?

解题类App 应试教育的“帮凶”

“遇到不会的题,拍一下,答案就出来了,现在确实有点离不开它。”上海市浦东新区某小学生毫不掩饰对这类App的依赖。其实,对不少老师家长来说,学生对搜题App越是“甘之如饴”,他们就越发忧心如焚。

在大部分老师家长看来,搜题App虽然搜得到答案,却搜不到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当前的教育导向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很多学生通过搜题App直接获得答案,根本没有学习思考的过程。长此以往,对课堂教学百害而无一利。不仅剥夺了孩子动脑探索的机会,也大大影响了老师对学生学习情况的判断,容易造成教学失准、失焦。

实际上,在互联网+的风潮中,各类APP的着力点并不是改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而是掘金应试教育,成了应试教育的“帮凶”。新东方创始人之一俞敏洪对此有过精辟分析:“互联网只是在技术上可能对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产生一定影响,但无法推动教育本质的变革。”在他看来,如何能让学生独立思考、提出疑问、不找标准答案,锻炼出创造能力,是目前中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image.png

从劳动教育入手 补素质教育短板

教育界专家建议:想要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首先要对搜题类App规范约束,形成多方合力,老师家长加强联系,共同监督孩子的学习情况;其次家长也要逐步转变心态,对刷分、提分之类的营销少一些急功近利的思想;最后再去谈教学的改革创新,让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让孩子的创造力得以延续。

想要达成以上目的,劳动教育必不可少。都说心灵手巧,就是要早期大量的动手,建立强大的大脑和肢体的同步链路。否则,很容易导致孩子四肢不勤、五谷不识、六畜不分,出现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不会劳动的通病,甚至不劳而获、一夜暴富的错误观念。但总体来看,由于受应试教育思想主导,各地对劳动教育的重视程度还不够,劳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被弱化,在家庭教育中被软化,在社会教育中被淡化。甚至仍有人认为:劳动教育就是做家务,和想象力、创造力没有太大关系。

对此,教育部印发的《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中已明确提出要求:要把劳动教育落到实处,大中小学应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切实解决“有教育无劳动”的问题;要丰富和拓展劳动实践场所,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健全经费投入机制,整体提高大中小学劳动教育质量和水平。

image.png

司蒂姆教育理念“遍地开花” 迎来“盛世”

学校想做好劳动教育,就应考虑与课外活动、社会实践课程等教育形式建立有机联系,探索符合新时代儿童生活实际的劳动教育的新形势 。有业内人士建议:学校可以在劳动教育中发挥好统筹协调的作用,以开放的姿态和创新的意识寻求社会各方的支持,挖掘和开发社会资源,譬如充分利用课后服务时间,与第三方机构——司蒂姆儿童手创俱乐部携手,打造符合学生要求的特色课后劳动教育课程。

据了解,司蒂姆是国内首家将STEAM教育理念与体验式动手实践教学方法完美融合的“跨学实践教育”培训机构,专为6-12岁少儿提供动手科学体验式学习及趣味性学科情景式学习,致力于培养目前国家稀缺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造力的新型人才。通过电子科技、木工手作、皮艺制作、自然科学等课程充分激发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好奇,构建孩子的科学思维,培养孩子的自信。

在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下,司蒂姆目前已经成为200多所中小学教学实践基地,已经近3万名会员注册在籍,店面从北京、天津等北方市场迅速向全国渗透,并慢慢进入南方市场。不难看出,司蒂姆独特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正在全国“遍地开花”,并慢慢落实到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 

正如本文开篇所说,解题类APP已经成了孩子们“指尖上的负担”,如何才能破解这一难题,还是要从国家提倡的劳动教育开始。就目前看来,司蒂姆教育正迎来“盛世”,与其他劳动教育品类相比,在数量和格局上仍处于领先阶段。

image.p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