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对电信运营商来说,把管道铺好、坐等收钱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返———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大部分增量利润涌向了创新型技术公司,电信运营企业管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海量数据流量冲击了电信网络承载能力,却未能带来相对应的收入和盈利。


十年后,对互联网大平台来说,把平台生态做好,靠圈内企业收割用户韭菜的时代也已经一去不复返。我们清晰的看到,互联网公司创造的大部分增量利润会涌向新一代的核心技术创新公司,大量的互联网企业将走上运营商的老路。

互联网管道化趋势明显,没有谁会大而不倒

曾经,中国移动当时的董事长王建宙就分析过,移动互联网带来的大部分增量利润涌向创新型技术公司的同时,电信运营企业管道化的趋势日渐明显,海量数据流量冲击了电信网络承载能力,却未能带来相对应的收入和盈利。


王建宙说,“一方面,移动互联网极大丰富了移动通信和信息服务的业务种类,让消费者拥有更多选择;另一方面也带来了巨大的产业调整,引发产业价值链发生变化,电信运营企业为中心的生态系统受到了严重冲击。”


王建宙认为,中国移动要做“智能管道”,“积极向产业链资源渗透,集中优势打造优质的、有服务的、增值的智能管道。”王建宙更提出,要向互联网学习,“要善于学习互联网企业的运营规则、发展模式和服务方式,以开放的思想、合作的态度、共赢的原则,探索建立适合发展需要的新模式。”


但是,即便全球运营商都使出了浑身解数,但运营商的流量经营实际上收获不大,避免被管道化的努力也失败了。对于相应的互联网公司来说,这次转型的努力估计也难以成功。


当年,运营商们认识到,在互联网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是信息管道的提供者,信息是众多SP/ISP/ICP提供的,但在这个价值链中,电信运营商是悲剧的角色,因为这行业竞争激烈,“管道”价值不断下行;而信息提供者SP,因为其在信息上的独特优势,或垄断或特异性,电信运营商争相争夺资源,低价贱卖“管道”,不仅要提供低廉“管道”,随管道资源的丰富(个人宽带、个人移动等),具备特质的SP发展迅速,造就了内容产业的迅猛发展。


因此,在避免“被管道化”中,运营商开始极力增强自己在信息源上的话语权,加大了内容的投入,如中国移动在无线音乐、手机阅读、手机支付、手机动漫等领域努力拓展。


但业务和应用实在是太多,运营商贪多嚼不烂,也没有抓住其中任何一个进行坚定的发展,所以不仅没有抢到全面的话语权,甚至都没有拿下任何一个细分领域的掌控力,只能眼睁睁看着自己被管道化。


管道化就意味着资源投入的无效,运营商们虽然也逐渐放弃了语音业务价值转而深度开发流量价值,但在网络利用率飙升和用户数激增的情况下却因提速降费而不得不让渡更多的利益给互联网公司,促成了像微信、支付宝这样的大平台生长。


数字化社会中,通信基础设施与互联网平台都已经成为整个社会的底座,这个底座要足够结实、足够大,但也要足够的便捷低价,否则上层建筑无法构建和发挥作用,这也就注定了互联网特别是社交网络平台要成为管道。


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更多的应用入口将与终端和硬件结合,人们操作智能终端的方式也会脱离开APP本身而通过息屏呼叫唤醒,简单的大平台沟通双边用户的规模经济让位给范围经济和运营。


有人把管道化与平台化分割开来,认为大多数的互联网公司都是做平台,所以即便管道化也没有问题,甚至指出,微信本来就是管道,但其平台生意极大,是天生不会重蹈运营商的覆辙。


实际上,这是只看到了事物的表象,而本质上,运营商提供的通话、流量服务,与社交软件提供的通信服务没有多大区别,只是因技术不同导致的形态差异。


平台虽然一直在开展双边或者多边交易,促使双边或者多边繁荣,从而获取价值,但全部也都是依赖这个平台或者说是管道,只是管道有一个出口还是多个出口的差别。一旦失去这个管道,其上的平台价值也就一文不值。俗话说,一条绳上的蚂蚱。


就大多数平台,特别是社交平台来说,看似获取价值的方式多种多样,但本质却依然是管道的“流量费”,如果管道的流量变得没有价值,或者无法获得曾经的大额价值,这种看似平台的管道也就荡然无存。


平台即管道,只是一种不同于通信运营商的另一种管道。管道化的基本特征就是增量不增收、增收不增利,不管这个管道是直接想用户收钱,还是通过附加功能收取通道费,最终都是以整个管道化平台收益逐渐降低为标志的。


总之,属于互联网超级大平台的黄金时代正在终结,拥有一两个10亿用户APP就可以呼风唤雨获取超额利润的时代结束了。很多大公司将要重新被估值,元宇宙这种新概念也无济于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