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1岁的《经济学人》出了个中英app,非英语市场拓展的第一步?

你知道吗?在英语阅读题中折磨你已久的《经济学人》有中文版啦~不对,准确的说是双语版,而这还仅是经济学人集试图开拓多语言产品的第一步。据美通社报道,经济学人于日前推出了这款款双语app——《经济学人·全球商业评论》,将从《经济学人》周刊的商业、金融和科技版精心挑选内容,由通晓中英文的编辑在保留原文风格的前提下把它们译成中文。每月会发布30篇文章,其中10篇将在每月第一天发布,此后每个工作日更新一篇。该应用有iOS及Android两版,手机及平板电脑皆可适配,用户可以使用英文-简体中文版或英文-繁体中文版。

据悉,《经济学人》正在推行多语言战略,经济学人集团亚太区出版人兼董事总经理蒂姆·皮尼加表示希望以此开拓以往难以接触的全新市场,吸引更多读者,并充分利用创新科技优化其产品和服务。

进军中国市场?

在《经济学人》副主编汤姆·斯坦迪奇看来,“出版外语版本过于昂贵和不切实际,但电子科技的崛起改变了游戏规则。现在我们可以不受印刷出版成本的限制,快速发布内容。”置于为何选择中国作为先锋地带,这位副主编表示是以“中国企业在全球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移民规模”为考量。

斯坦迪奇坦言,《经济学人》进军中文市场的动作远晚于其他同行,但既然中文市场流传着着诸多“质量堪忧”非官方译本,意味着对于中文版的经济学人是有需求的。在加上智能手机发展对于出版业生态的革新,因此在筹备一年多后,着手推出了这一双语版的app。他预期《商论》的主要读者应该是有意义中文阅读《经济学人》的商界人士,而双语互换功能更连带使英语能力较弱的读者,由中文版入手,准确掌握文意,顺便学习英语。

斯坦迪奇也指出,《商论》将贯彻《经济学人》以“订阅为本”的运营模式,并不会刻意迎合中国市场,以接更多的广告。同时他也表示内地的新闻审查制度“对外国出版商而言,很具有挑战”,但强调不会迁就市场而在采编原则上妥协。

斯坦迪奇承认,对于那些向来就习惯用英语阅读《经济学人》的中文读者来说,新的应用未必有吸引,“你也许会想继续”,而首年订阅目标不便公开。继中文版头炮以后,经济学人还将推出一系列本土语言产品,他透露目前已在某“我们不太熟悉的市场”持续与大出版商接洽合作。同时,他也强调不论以什么语言面试,对于内容采编这块都不会假手于人,“我们不希望在经济学人这块招牌下,让其他人往作品里加添不属于我们的东西”。

据悉,目前,《经济学人》移动端用户为7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