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有李丰对中国未来5年创投趋势进行的5个预测

2015新浪C+峰会上,投资人、创业者双重身份加着的李丰发表演讲,在这个年尾尖上,对未来5年的发展趋势做了些预测。

在演讲中,李丰提到了他所看到的一个正发生的大变化,那就是:中国经济从增量式增长变为存量式增长,而这一变化也是他做出其他趋势判断的一个大前提。基于这种变化,我们的人口结构、消费结构发生改变,科技渗透至各个领域,从增量进存量,从增量进效率。

所以,所谓的存量式增长是个什么状态?李丰在演讲中表示,美国一直是处在存量的状况,它透过提供新的价值和带来新的效果,才能完成在已经充分平衡市场化和循环的市场里,带出新的商业模式。那么,李丰所言的未来5年中国创业投资的趋势,究竟是什么呢?

以下整理自李丰演讲内容,有删减。

预测一:大规模并购增多

比如说有人说资本的寒冬,有人说发生了非常多的大企业之间的兼并收购,这些会有什么影响?如果你是一个真正愿意去看远处的人,大概会考虑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这些事情,这些说法发生在了今天?这些现象发生在今天他们反映出来其他的原因或者道理是什么?我们也可以很简单的给你解释这个问题。就是如果你愿意把所有因素都抽象出来,比如说你先考虑这样几个现象。

第一个,中国为什么和美国在最近4、5年出现了非常多的“独角兽”公司,所谓估值超高的公司。我清清楚楚地记得,2010年初在上个基金做年度回顾的时候,最后的结论是在中国做美元风险投资太痛苦,因为退出途径只能以上市为唯一标的。那时候在十亿美元以上的公开市场的公司非常少,算游戏公司在内十几个,大部分不做任何兼并收购,那时候我们觉得做美元投资会很痛苦。当时我们的结论是说高估值上市公司会更多,由于竞争,相互重叠的部分越来越多,会产生大规模的兼并收购。事实上预测一旦正确就会突如其来地发生,过去几年BAT成为了远比PE基金更大的投资方,或者是钱的投资方。

回到最初的问题,过去5年出了如此多的“独角兽”公司,在中国和美国,原因是什么?这就说到了为什么有了所谓寒冬的说法和兼并收购。我们可以做一个预测和推理,我们认为任何一个资产,公司的股价、股权是金融资产,从任何一个资产的定价来看,无非是两方面影响:一种是资产的内在价值,就是自身有机生长的价值,第二部分是由于资金的供给导致资产价格的变动,这是简单经济学的供需关系,钱多东西就变贵了,通货膨胀,钱少东西就会便宜,为了流动性。

翻译成今天看到的现象的话,是由于大概从08年到2010年之间,有很多量化宽松政策,有非常多的钱被放到金融体系中,来挽回经济中的损失,以及有了非常多的钱进入金融系统之后,会导致很多低风险的金融产品变得收益非常低,而钱本质上是为了寻求高收益,钱这个资源是为了寻求高收益。所以在任何一个流动性充裕的过程中,这些钱就会想尽一切办法谋求高收益。

什么是高收益呢?必然进入到了所谓高风险类的资产,因之这些钱就要进入风险更高,回报更高的领域。那时候又叠加了移动互联网这件事,就产生了可供想象,供重新塑造的商业模式。这里产生了很多新兴商业公司,根据刚才的推理和别的经济学道理,这些钱很多部分就进入了高风险资产谋求高回报,这个道理大家可以理解并且接受。

这些时候就出现了另外一个情况,什么情况?就是因为资产和资金端大幅度增加,而导致了资产价值的推升,导致资产价格上涨。因之以美元为代表的这些一级或者私募股权投资市场,在过去5年或者4年当中,你看见了无论中国还是美国,产生出了历史上难以计量的“独角兽”公司,难以置信的现象产生的一部分原因是这个。

另外,如果回到为什么对中国来讲也会产生这么多公司,那是因为美元是国际流通货币,它的管道是四通五达的,如果把流动性想象为水的话,它有更便利的渠道从金融系统流向一级市场,从一级市场流向中国一级市场,以美元为代表的资金。“水”到这儿了,自然会推高市场价格,这是“独角兽”如此多的一个重要原因。

这时候可以回答第二个问题:为什么今天会产生如此多的兼并收购?原因是因为我们知道或者不知道的偶然现象,进入了经济升息周期,流动性会慢慢收回。换句话讲,流动性不能持续增加的时候,资金供给不能持续增加的时候,资产价格单纯由于资金供给增加而产生的溢价就会减少或者变平、下降,因之产生了过去投资来的钱,处于流动性需求开始寻求兼并收购,开始寻求合并。因为他们不能找到更多的资金来给予同一个资产更高的资金溢价。

你认识清楚这件事以后,你也可以对这件事情持续往后发展做一个简单的判断,依据同样的路径和逻辑。我一直说预测和判断是必然的事情,你可以考虑在中国现在的这个历史阶段,你看到所有发生的兼并收购合并,比如说你去看美国的IPO市场统计,今年比去年少了40%多。你去看所有这些市场的时候,这个现象是发生在以美元为代表的流动性推高的市场价格上。换另外一个命题问你也会看到一些偶然现象地假设以人民币一侧看中国未来的话,你觉得这个市场会如何变化?也给你一些偶然性的事件,你可以把它连起来想象。

预测二:中国融资成本降低,未来会有越来越多独角兽公司

Uber上一轮和上两轮投资中,很多投资者是中国背景的投资者。另外,再过一两个月,另外一个巨大无比的美国“独角兽”公司会宣布再融资,距离上一轮融资很短,溢价80%,而且有多数来自中国投资背景的投资人。

从这两个现象中,如果你愿意的话可以看国家所做的事情:

第一个是上一次中国社会中所放进来的4万亿去哪儿了,为什么没有推高大规模一级市场“独角兽”的价格?其实从中国上一轮4万亿产生了的影响来讲,因为我们的资本市场和金融机构的连接渠道没有那么复杂充分,所以我们很多钱推高了房地产的资产价格,去进行了一些更大的产能扩建,因而是我们部分工业挑战的原因,还有一些去了涉及市场。

第二个是你可以看到在所有的政府讲话中,一直强调说我们要增加对于中小企业,新经济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同时降低企业的负债规模,降低企业中间融资成本,所有这些话都指向刚才我讲的偶然性事件,都指向一个方向和一个结果,如果你愿意做预测的话,这个预测作业我留给你自己去想。

预测三:人力成本会不断增加

比如说中国还有这样的现象,都是非常容易捕捉到的。从2008年开始,仅以7年统计来看,平均每年人力资源成本上升12%—25%。2012年开始人力劳动总量市场净减少200万—600万的速度在减少。过去大家显然认识到了一个现象,我们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我们还放开了二胎。后两个现象意味着每一个社会阶层,或者社会成员的抚养的成本都会相应增加,那收入就不能减少,或者应该相应增加。

把刚才所有偶然性现象连成一个简单的预测,你能预测在今天开始,仅往后看3年,中国在某些方向和行业上就会出现令人难以置信的变化,因为它面临着如此巨大的压力。过去7年相当于人力资源成本上升了3倍,过去20年,劳动力总供给市场会保持总量持续减少的过程,以及每一个社会单元和社会阶层的供养和抚养成本都在增加。

想从这些事情里推理,动力如此之大,从来没有在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同样大的速度同时发生,所以我猜你可以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对于你的创业而言,这是预见未来。

预测四:农业发展会走向集约化

可以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说我们国家讲农业问题,因为劳动力成本不能过快上涨,而劳动力成本当中一部分是来自于基本的生活花费。比如说食品、饮料等等这些东西,因为我们生产制造市场有了很大的挑战,所以劳动力成本不能过快增加,粮食价格不能过分市场化。

但如果你愿意抬头去想的话,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政策叫做土地流转,不知道你有没有把这些偶然现象结合另外一件事情,如果你愿意去看的话,大概在今年9月,同比去年9月,从农村进入城市打工的人口没有任何的净增加,当然以后也有可能净减少。

把所有的事情放在一块看,也可以得到一些简单的结论,这个结论就是我们讲的农村政策,对国家颁布来讲是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土地流转。显然从国家的意愿,行业的发展和人口的结构或者叫消费过程来看,农村显然我们希望农业能实现集约化,不是一个人一亩三分地,最好能有比较大的集合体,搞七八十亩,两三百亩。

那这时候问题就来了,这个问题是正在发生,已经发生还是尚未发生?结果也是一样,如果这件事情发生了,它会改变什么问题?它改变的问题分成几个方向?

如果农业一旦开始集约化,它对农业本身和农业相关的其他领域,包括金融,包括机器设备、生产制造、农业产品定价,农产品直接到餐桌,减少农产品到农资供应链的环节和提高效率会产生什么影响?如果没有发生,这些行业会如何变化?如果今年9月对去年9月从农村进城市打工的人口并没有净增加,只是持平,如果它下降那么问题来了,这些情况的背后,这些人去了哪儿?去干了什么?通过什么方式赚了钱?这都是影响社会巨大变革和蕴藏着社会巨大创业机会的方向。如果你愿意抬起头来想,并且你愿意以自己能够想到的方式和愿景来坚持,虽然我觉得第二件事要难非常多。

很早以前在内部我就看过了这样的结果,这是对我自己为什么创业的影响。直到几个月以前我才下定决心尝试,有勇气坚持自己看到的东西会更难。我看到的东西我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这听起来是非常经济学的问题。

预测五:实体经济消费转向虚拟经济消费

我们国家发展到现在,整个社会财富的消费和分配开始从实体资产的消费,转向虚拟资产的消费,这是任何一个全世界发达经济体的必经阶段。

从简单的逻辑上讲,我们国家经历了大白话的阶段,从90年代初期之前我们有储蓄的大规模上升,财富的积累。第二规模从储蓄向实体的转化,这是所有实体经济体发展的必然阶段,实体自然就是指房子。从90年代初中期开始到2010年,大部分的社会财富,不管是产生还是消费还是个人财富的产生和消费,基本上都花在了房地产相关领域。

从另外一个阶段上讲,现在非常快的实体资产开始向虚拟资产进行转换,这是再分配。

我拿我妈举例子,我母亲作为一个著名大学的老师,在习惯了公房分配之后,90年代初期提出了住房商品化之后就极其讨厌这个事情:大家觉得一样的房子为什么大家没有钱来买呢?

到我自己2012年买第一套商品房之后,我母亲变成了非常专业的选房人,买什么朝向,什么地段,多大面积的升值可能性最大。我母亲每次来我家吃饭的时候,都不停的唠叨说钱不要放在定期存款,货币是贬值的,存款利率变成了1.5%,名义上的获益贬值是1.6%左右,差不多的。她说你要买一些理财产品,而且她会给我推荐一些我听不懂的东西,比如说跟外汇挂钩的T+0的东西,T+1的东西,她的金融水平我觉得已经超越我了。

我只是说从老百姓端从实体经济购买和虚拟经济购买中的转型方向,这意味着很多变化。

第二件事情也非常简单,中国过去金融体系当中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占51.9%,我母亲曾经给我推荐过开地电力债券什么的,就是股权融资。在任何一个发达国家当中,这个数至少20倍以上,美国是80%。中国今后也会是这个状况,股权融资会扩大若干倍,含资本市场。

第三件事情就是国家为了刺激经济会产生更多的东西。

我猜我们这个行业往后5年,我们与资本市场共同振动的方式会产生若干的变化,这是我们当时做的预测。预测的结果可以花3—5年来看,以前我只负责做预测,做预测想清楚之后就用钱投我认为对的方向,现在身体力行证明了不光我们做这件事,我们自己也愿意下来试一试,可以面临今后5年在我们这个行业中必然会发生的一些变化,我们做了一些改变,愿意坚持这3—5年甚至更长时间,来看一看我们所预测到的这些变化,注定要发生现在尚未,将来一定会有的事情,会不会出现,以及会不会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