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康国宾遭遇“被缺钱”,私有化之路战火不断

2016年开年没多久,医疗健康领域就开场唱起了大戏。国内目前排名第一的健康管理机构爱康国宾近期被指与广州一家叫“基岩资本”的私募基金合作,发行的募资产品涉嫌虚报回报率,私有化资金出现问题等而引发广泛关注。

昨日,爱康国宾发布公告否认,称和该基金方没有任何业务往来,并将对新闻晨报和两位自媒体人依法起诉。从舆情发酵情况看,爱康国宾疑似遭遇“被缺钱”,幕后推手剑指其私有化。

事件回顾

先来看看事情是怎么发生的。爱康国宾这次的舆情危机,发酵总共经历了三个步骤。

舆论第一弹:2016年1月19日,上海《新闻晨报》记者曹西京在《新闻晨报》上发表了《私有化前景未明:爱康国宾私募筹资》一文,文中称基岩资本目前在发售一款名为“基岩普方达价值回归二期”的私募产品,“资金投向中国体检第一股爱康国宾(美国纳斯达克中概股)私有化回归”,并引入背景描述了爱康国宾集团和美年大健康的“争夺战”,提出爱康国宾私有化前景未明,该款产品宣传的5-10倍回报存在投资风险。

舆情第二弹:同日,互联网分析师钱皓先生在上述新闻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剖析,从分析“基岩普方达价值回归二期”这个基金的宣传说法入手,指出爱康国宾集团可能在顶风作案,在进行“非法集资”,以该行为影射爱康国宾在私有化过程中资金出现问题。因为作者钱皓在行业内的影响力,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舆情进一步发酵。

舆情第三弹:此后,署名为“独立财经撰稿人”的皮海洲在微信公众号“金融行业网”上发表了《爱康国宾私有化回归投资恐致血本无归》。标题很直接,很火辣,文章开篇算是老生常谈,聊起岁末将至,各类基金在四处圈钱。话题一转就提到名为“基岩普方达价值回归二期”的私募产品大有虚假宣传,违规集资的嫌疑。

接着从爱康国宾集团董事长兼CEO张黎刚拒绝美年大健康收购开始,分析爱康国宾目前的状况在A股上市可能遭遇重挫,并在文中帮投资者算了账,得出最后结论就是:“现在投资爱康国宾,有利是微利,风险是亏光,长远来看与其说是投资,反而更像是赌博,并称智者而言,no zuo no die”。整篇文章火药味十足,直指爱康国宾集团的私有化前途堪忧。

截止到2016年1月25日,该篇文章的阅读量至少已经7万多次。投资者对于爱康国宾私有化前景的讨论和恐慌气氛再达一个小高峰。

公关战痕迹明显 疑似“被缺钱”

学新闻的大概都上过传播学这堂课。传播学理论里,有一个威力很强大的理论,叫做媒介恐慌。什么叫媒介恐慌呢,大概就是说传媒在对社会恐慌事件进行报道的时候,会导致产生更多恐慌现象和恐慌心理。最有名的一个案例就是美国20世纪60年代一个“外星人入侵地球”的广播剧,采用了类似新闻的播出方式,让很多听众信以为真,结果造成美国大规模恐慌。

看到这个案例,是不是在爱康国宾私募这个新闻里尝出了一点点熟悉的味道?从公信力较高的传统媒体发文质疑“基岩普方达价值回归二期”这个私募产品回报异常,到行业VC自媒体指出私募基金宣传“资金投向中国体检第一股爱康国宾(美国纳斯达克中概股)私有化回归”,以美年大健康和爱康国宾的争夺战为背景,引出爱康国宾私有化资金出现问题,再到行业自媒体发文,指出爱康国宾私有化投资恐致血本无归。

一环扣一环,舆论弹的火药逐渐加强,到第三篇文章出来,意图已经非常明显,这些文章步步铺垫,想要达到的效果估计就是在投资市场中制造恐慌情绪,从舆论上形成爱康国宾私有化资金出现问题,投资者恐怕血本无归的氛围,为爱康国宾的私有化制造压力。

也许有读者要拿阴谋论来压我。那么抛开传播,仅从新闻专业化和操作技术上来分析这几篇文章。一篇好的报道,一般最低的要求是,它的信息要满足平衡报道原则。

这里又要来科普一下平衡报道原则了。度娘告诉我们,一篇好的报道,不仅仅体现在写作手法和编排设计上,更体现在报道本身的深层价值和公正平衡的程度上。这个深层价值和公正平衡的程度如何来衡量呢?这就要求记者要对新闻对象进行多元化采访,不仅反映一方的看法,还要反映多方的见解,使一篇报道更加充实而有力度;同时进行浅层表象与深层挖掘相结合的报道,努力揭示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在采访主体上,要做到“主我”与“客我”意识相协调。

那么我们来看看这几篇涉及爱康国宾和“基岩普方达价值回归二期”的文章。抛开自媒体人写的两篇,就新闻晨报刊登的这篇文章来说,仅仅从单方面描述报道了“基岩普方达价值回归二期”回报率异常的情况,没有说明该私募基金宣传说法的来源,也没有针对该基金发起机构基岩资本和爱康国宾的采访说法。

也就是说,记者没有排除基金客户经理为了业务成绩造假或者基金虚假宣传的可能。报道中的信息不平衡,不应该作为下结论的参考。更不用说建立在这篇文章上分析的两篇自媒体文章了。

1月20日和1月21日,基岩资本和爱康国宾就已经分别就此事发表了声明,否认新闻晨报指出的宣传说辞,但在皮海洲的文章中没有任何体现。

而且,如果真的是爱康国宾或者基岩资本两方出现了问题,那么为什么不是专攻财经报道的媒体,如财新等权威的财经媒体,而是新闻晨报这样的地方性都市报率先报道呢?这也是我存在疑虑的原因。

所以综上所述,爱康国宾很可能被人打闷棍,“被缺钱”了。

舆论弹炸出的不仅是危机更是机会

这次舆论风暴中心明显指向的是爱康国宾的私有化。风暴的背后,恐怕是想要通过舆论制造投资者恐慌,让爱康国宾从“被缺钱”变成“真缺钱”。

这里也不得不提一下行业内近期爱康国宾和美年大健康之间的争夺战。去年下半年的时候,纳斯达克上市公司爱康国宾提出了私有化要约,报价17.8美元每个ADS。11月,行业内另一巨头美年大健康对爱康国宾提出了收购要约。爱康国宾董事长张黎刚拒绝,并且组织了新的买方团。1月,美年大健康将收购要约价格提高到了每股25美元ADS。给爱康国宾的私有化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刚刚因为并购了行业排名第三的慈铭而登上健康服务机构“网点数量第一多”的宝座没多久的美年大健康为什么不抓紧时间站稳脚跟,反而转身对爱康国宾提出收购要约呢?

自从2011年美年与大健康合并以来,这家公司依靠资本运作实现了持续的野蛮生长。2014年11月,美年大健康又与慈铭体检签订股份转让协议,拟分三步来收购慈铭体检100%股份,慈铭体检总体估值36亿。其中,第一次收购其总股本的27.78%,估值10亿,已完成;2015年12月9日,美年大健康壳公司江苏三友发布公告,称接到股东上海天亿资产管理有限公司通知,主要内容为:以24.62亿元现金收购了慈铭体检68.40%的股份;剩余3.82%的股份将争取以股份收购。

也就是说,美年对慈铭的收购是依靠股东的钱,在体外完成的。对于一家市值370亿元的A股上市公司,为什么要采取这样的收购方式呢?显然口袋里没钱嘛!看来美年大健康才是“真缺钱”啊!

实际上,美年大健康在资本市场上的压力也很大。当初在买壳上市时,美年承诺了2015年开始连续三年的收入和利润指标,并与投资人签署了对赌协议,如果无法完成承诺,股份方面就会受损。而从2015年1~9月份的财报看,利润只有8550多万,对赌协议中承诺的利润是2.23亿,只完成了40%,在第四季度,单纯依靠正常运营是很难完成另外的60%的。另外,美年的市盈率达到300倍以上,即便将慈铭的体量计算在内,还是过高了!如果没有别的故事可以讲,这么高的股价肯定难以为继。

所以除了这个战略别无选择,只能借收购来化解自身危机。如果收购成功,那么美年自然真正成为健康服务机构的第一把交椅,并且短时间都不会有重量级的对手。但张黎刚拒绝了收购提案。自爱康国宾宣布私有化以来,众多投资者都非常看好,从分众传媒等几家中概股公司在回归A股之后的表现来看,其市值都暴涨了数倍,且医疗健康概念板块近期被看好,作为财务投资而言,爱康国宾是个好选择,这也是阿里巴巴、中国人寿、新华保险这样的巨头加入张黎刚的买方团的原因所在。

美年如果此时不出手提出收购,那么有可能就只能坐看爱康国宾估值暴涨,气大财粗的来和美年抢市场。

所以,这次遭遇黑公关对于爱康国宾来说,不如说是机会。一方面,此次事件让更多行业内外人士更加关注爱康国宾的私有化进程。对于爱康国宾来说,借危机为转机,发动舆论反击,让更多围观群众和投资人了解爱康国宾,其实是一件好事。对负面舆论处理得当的话,更多的投资者会了解到爱康国宾,不管是对目前的私有化还是日后发展,都有帮助。

看爱康国宾的公告,个人觉得爱康国宾在此次舆情危机中的反应目前表现还算不错。舆情在发酵期就及时推出了官方回应,和基岩资本划清界限。在舆情第三弹引发广泛关注后,强势回应澄清,发律师函对报道撰写方提告,追究法律责任。引发了危机后第一轮正面舆论关注。

不过,接下来如何借势翻局,还要看爱康国宾的公关智慧了。

就在本文即将发布之际,笔者注意到,雪球论坛上又爆出一款名为“金斧子”的募资产品,声称与爱康国宾合作发行,不知爱康国宾明天是否会发声明再次辟谣?看来对手有着“不黑死不罢休”的劲头,爱康国宾这么发声明下去也不是办法啊,建议还是让警察蜀黍揪出幕后黑手吧。

【潮起创始人,每篇覆盖100万人的科技评论,微博@互联网分析师于斌,微信个人号117821818,订阅号『互联网分析师于斌 ityub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