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日,两会前夕,评级机构穆迪宣布下调中国主权评级前景展望,由平稳降为负面,主要因政府债务上升、外储下降和推进改革的不确定性。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不过,中国的政府债券评级仍为Aa3不变,Aa3是穆迪评级机制下的第四档评级,智利、台湾的评级也在此档,美国是Aaa。

穆迪在报告中指出,截至2016年1月,中国外汇储备降至3.2万亿美元,比2014年6月的峰值减少7620亿美元;预计2017年中国政府债务水平占GDP的比重将从2015年的40.6%上升至43%;支持6.5%经济增长目标的政策可能放缓国企改革。

国家主权信用评级,实质就是评级机构对中央政府作为债务人履行偿债责任的信用意愿与信用能力的一种判断,会影响一国借贷利率和汇率形成,与国家金融主权和经济安全息息相关。

有关此次降调的负面影响,知乎网友财经作家鲁晓芙作出如下分析:

1、国家信用能力将受影响,未来发国债的能力受限制,意味着“中国财政可以无限兜底”拯救经济的信条破灭;

2、企业融资也要看评级,一条铁律:该国企业信用不能超过所在国家信用,未来大型优质企业海外融资,股票市场也好,银团贷款也好,融资成本和融资条件都会变得苛刻,对于企业融资不利;

3、潮水开始褪去,一些老问题,例如地方政府债务、影子银行、信托业在房地产行业的信贷风险问题,都会慢慢暴露。这或许导致国际评级机构继续下调中国的主权国家评级。

在“负面”展望中国后,3月3日,穆迪又将中国38家国有企业及授予评级的子公司、25家金融机构评级展望由稳定下调至负面。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消息公布后,人民币汇市和股市并未因负面消息而受影响。

不过,穆迪调降中国主权评级报告,激起了中国官媒的愤怒。新华社、人民日报海外版连发文章指责穆迪“看走眼”。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也回应称,此次评级不准确,不客观,穆迪需要靠提示客观性来恢复其声誉。

穆迪的前世今生

穆迪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专业信用评级机构之一,另外两家为美国的标准普尔和欧洲的惠誉。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信用评级机构是金融市场上重要的服务性中介机构,它们为企业、金融机构、社会组织、政府和个人等各类经济主体,以及债券、股票、基金等金融工具的发行主体进行风险综合评估,为其履行相关经济承诺能力和可信程度打分,并以简洁的符号表示其信用等级,堪称经济“体温表”。

“穆迪”全称为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总部位于纽约的曼哈顿,1909年创立,是美国评级业务的先驱。它不仅对国内的各种债券和股票进行评级,还将评级业务推进到国际市场。穆迪投资服务公司曾经是邓白氏的子公司,2001年邓白氏公司和穆迪公司两家公司分拆,分别成为独立的上市公司。

穆迪公司的创始人是约翰·穆迪,他在1909年首创对铁路债券进行信用评级。1913年,穆迪开始对公用事业和工业债券进行信用评级。后来,公司的评级对象扩及公用事业、制造业与政府债券。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穆迪的信用报告系统有着固定的模式。如果某家公司的债券被赋予AAA评级,那就意味着穆迪相信,贷款给这家公司后,你收回本息的概率非常高。概率越低,评级就越低。从AAA到AA到A,然后就是Baa,最后是Caa到C级,穆迪在从Aa到Caa的各个基本等级后面加上修正数字1、2及3。低于Baa的评级被认为是“垃圾级”,或者说是高风险的评级。其他评级公司的评级标准与此类似。

穆迪还对信用评级给予展望评价,以显示其对有关评级的中期走势看法。展望分为“正面”(评级可能被上调)、“负面”(评级可能被下调)、“稳定”(评级不变)以及“发展中”(评级随着事件的变化而变化)。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穆迪信用评级标准

具体的评级是按照什么标准来制定呢?据中国证券网援引业内人士的说法,表面上看,三大评级机构通常依赖于公司的信用评级模型来评估风险。除了按照一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趋势、政治因素、对外贸易、国际收支情况、外汇储备、外债总量及结构、财政收支等影响国家偿还能力的因素进行分析外,还要考虑到金融体制改革等所造成的财政负担。

但对于分析师来讲,对一笔新的交易进行评级是一个相对固定的程序。在电脑上打开穆迪的评级模型软件,输入被评级产品的基本数据,然后点击一下,软件就会自动运行,经过上百万次的运算,将每次得出的评级结果综合得出平均值,这样一个评级结果就产生了。

穆迪的评级过程从初步讨论到公布评级,大约需要60到90天。但穆迪透露,他们可以根据发行人的需要及时间安排,尽可能“灵活地”进行相应调整,以“配合”更紧凑的融资时间表及其他要求。

经济晴雨表变危机制造者?

在外界看来,作为金融市场的重要服务性机构,评级机构的职责在于评估、警告风险,担当经济“体温表”角色。但目前为止,当前全球三家主要评级机构的种种作为反而充当了经济衰退和市场不安情绪的“鼓风机”。问题的根源主要在于寡头垄断地位的建立。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穆迪、标普、惠誉从众多信用评级机构中崭露头角受益于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缩写“SEC”)出台的一项规定。1975年,SEC出于监管的目的制定《全国公认统计评级机构制度》,对美国信用评级业务实施监管,并指定穆迪公司、标准普尔、惠誉国际为“全国认定的评级组织”,三大的垄断格局初步形成。

此后的数十年中,评级机构快速扩张。到2000年底,国际信用评级市场上基本已是这三家评级机构的天下。

据国际清算银行的报告显示,在全球所有参加信用评级的银行和公司中,穆迪涵盖了80%的银行和78%的公司,标普涵盖了37%的银行和66%的公司,惠誉涵盖了27%的银行和8%的公司。这让信用评级行业形成了缺乏竞争、滥用权力和利益冲突三大弊端。

更可怕的是,寡头效应也意味着强大的资本市场话语权,即他们有可能向一些小公司施加评级压力以获得超额利润——正如只要钞票够多,“三大”会给一个“垂死的病人”开出“健康良好的体检证明”一样荒谬,而错误的报告又将一家运营良好的公司推向毁灭的边缘,甚至无限放大一个国家潜在的危机,不信?我们一起来看几个例子: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1992年,标准普尔及穆迪给予后来倒闭的一家保险公司过高评级,令投资人损失惨重。

1996年,美国加州橘郡指控标准普尔未能对该郡投资的基金风险进行恰当评估,导致该郡扩大举债终至破产。

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还在酝酿之时,三大国际评级机构无一发出预警,等危机爆发之后却匆忙降级加剧了市场的恐慌。

2001年,安然发表第二季度财报时,宣布公司亏损达6.18亿美元。同时,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对安然及其合伙公司进行正式调查,当时,三大评级机构一直将其列为投资级。直到其破产前的第4天,三大评级机构将其评级连降三级,安然的信用评级迅速跌至投机级,进而引发了安然被投资者抛弃。

2004年,德国第二大保险公司Hannover Re曾两次拒绝穆迪提供的“评级服务”后,信用级别被后者调低到“垃圾级”,结果造成了1.75亿美元的损失。

2002年—2007年,三大机构曾将大约3.2万亿美元的房贷抵押债券中的绝大部分评定为最高级别AAA;当危机来临时,又迅速降低这些金融创新产品的级别,放大了危机效应,被国际舆论指责为“帮凶”。

2007年,雷曼兄弟倒闭前,三大评级机构依然给予其A级以上的评级。直到雷曼公司申请破产保护的听证会开始后,评级机构才下调其债务评级。这令投资者大为恐慌,无数投资者要求撤资,随后次贷危机爆发。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冰岛政府尽全力挽救危机,遭到穆迪”发难“,10月8日,穆迪率先将冰岛主权信贷评级降至A1,长期外币发行人违约评级下调至“负面”;2009年12月,又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下调至BBB+,列入负面信用观察名单,降级宣布当天,希腊股市暴跌6%,预计10年内都难以翻身;2010年7月13日,再将葡萄牙政府信用等级从“Aa2”下调至“A1”,葡萄牙股市大跌;之后又先后看空西班牙、意大利、德克夏银行及12家英国金融机构的评级,在“穆迪”们的波助澜下,希腊债务危机向欧洲债务危机发展并引发全球市场恐慌,美国和全球股市疯狂暴跌。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俗话说“兔子不吃窝边草”,但这三大评级机构完全不理这套,不仅把枪口瞄准周边国家,就连美国政府也不放过。

2011年8月5日晚间,标准普尔宣布将美国长期主权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这是美国历史上首次失去AAA信用评级,消息一出,引发全球金融市场动荡。美国总统奥巴马说:“我们不需要一个评级机构来告诉我美国的情况。”标普则回应:“我们是客观的。”

如此强势的评级机构,印证了《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弗里德曼的一段话,“我们目前生活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一个就是美国,一个就是穆迪,美国可以用炸弹摧毁一个国家,穆迪可以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相信我,有时说不清楚,这两者谁的权力更大”。

受争议的盈利模式

和三大评级机构的“糟糕表现”相比,其盈利模式同样为各方所诟病。根据标普的一份报告显示,目前市场认为评级机构存在三种可能的商业运作模式:订阅人付费模式、政府公共部门付费模式和发债人付费模式。

订阅人付费模式即指只有付费者才能获取评级信息;政府公共部门付费是市场上的每一个投资者都可免费获得评级信息。虽然存在三种盈利模式,但三大评级机构基本热衷于发行人付费模式,这种模式用一句中国老话讲就是“有奶便是娘”。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根据美国永久调查委员会的调查显示,一份对RMBS或者是CDO的金融产品,初次评级的费用在每次3万美元至5万美元。而一个公司每发行一个产品,发行人需要给评级机构的总报酬为5万美元到100万美元不等。

根据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的数据显示,穆迪公司年收入的90%来自发行人支付的费用,10%来自于公司提供的研究服务,其他两家公司的情况也大致相同。

有评论认为,评级机构这种由发行人支付费用的模式,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评级机构的独立性。

例如有媒体调查发现,在穆迪的大股东列表中,出现了摩根士丹利、T. Rowe Price Associates等大型投资银行及基金公司的身影,这些公司的主要工作就是发行债券、销售债券、购买债券。给自己的股东打分,评级机构能公正吗?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在新华社一篇报道中,美国金融危机调查委员会负责人将穆迪形容为“3A工厂”:在2000年至2007年期间,穆迪共给予了4万多项抵押贷款相关资产3A评级。穆迪此项业务的营业收入也因此从2000年的6亿美元暴涨到2007年的22亿美元。

另有调查显示,在金融危机发生过程中,评级机构通过给有毒证券资产(主要是次级房贷)提供高评级赚了个盘满钵溢,总收入由2002年的30亿美元升至2007年的60亿美元,其中穆迪的盈利在2000~2007年间上升了3倍。

这一切让外界对评级机构的客观性和独立性产生了强烈质疑,市场已经无法容忍其“无法无边”,加强评级监管的呼声不断高涨,“IMF应该尽早地启动对国际评级机构的监管,需要有一个明确的规则,当国际评级机构出现什么样的问题时,各国的监管者有资格暂停或取消你的评级资格;同时市场人士有权利来起诉你,这个应该有更清楚的表示。”

用评级毁灭一个国家的穆迪 是一家什么样的机构?

此外,各国也已经开始采取行动以减轻对评级机构的依赖,据证券日报,俄罗斯总理普京已宣布建立本土评级机构;韩国加强双评级管理,规定发债主体必须选择韩国的国家信息和信用评估有限公司作为双评级机构之一;日本政府出资支持其控制的亚洲评级协会扩大日本评级机构在亚洲的影响。

此次穆迪将中国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至“负面”,未能发挥预期的影响,就是穆迪等信用评级机构公信力下降的表现。新华社也发出严厉警告,如果其仍然习惯性奉行双重标准、选择性进行评级,那么只会不断透支其公信力和影响力,直至被淘汰出国际评级市场。

企业说整理自新华社、中国证券报、中国经济周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