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焦虑症波及全球用户 “第五媒体”手机该反思

走路看手机,吃饭看手机,逛街拍照发朋友圈看手机,早上睁开眼睛就打开手机刷朋友圈,睡前最后一件事瞄一眼手机才能安心。随着智能手机的越来越普及,手机成瘾伴随着焦虑症出现在几乎每一个人身上。

有媒体曾报道,青岛市民张先生去爷爷家吃饭,爷爷很长时间没有见到孙子们了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是孙子孙女们只顾玩手机根本不理会爷爷,爷爷一怒之下摔下盘子就走了。看来年轻一代对手机的依赖真是太严重了!

曾经的手机巨头诺基亚做过一个很有意思的调查,调查显示,全球每位手机用户平均每天查看150次手机。也就是说,每人平均每6分半钟就查看一次手机。智能手机焦虑症的典型症状是不愿关机、总想看看有没有未接来电或者新信息、经常给电池充电以及带着手机去卫生间。痴迷手机程度更深的人甚至会出现在睡梦中发短信而不自知的情况。

作为第五媒体,和PC端相比,手机媒体更为便携,比报纸更为形象,比电视更为互动的新型媒体。它整合了以往纸质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以及网络媒体的各种优点,以不可阻挡之势成为了传媒界的一颗新星,成为信息社会必不可少的传播媒介。

由于手机媒体带给社会的巨大变革以及拥有如此广泛的受众基础,各界对手机都发生了巨大的兴趣。手机的传播方式是移动传播,移动传播是一种数字化传播,传播信息的速度极快,几乎可以做到与新闻事件同步。

正是因为手机具有这样的特质,各大突发事件发生之后,手机媒体便成为人们发布信息和知晓信息的首要工具。手机可以在第一时间大量发送信息,这一速度是其他媒体望尘莫及的。我们不再需要打开电脑或者电视机,只要通过手机媒体,就可以看到全面的国内外新闻,搞笑的视频和各种生活资讯。

传统媒体发布信息时面对的是不特定人群,向不确定的人群发送海量的信息,针对性很差。而手机可以实现广大受众个性化的信息定制,比如新闻时事、娱乐休闲、股市财经、体坛消息等信息分类,如今手机媒体不断适应分众趋势,推出碎片化经营,满足不同层次受众的需求。

手机传者与受者的特殊地位,导致传统理论上的“把关人”形同虚设,传者和受者身份的重合颠覆了传统的传播理论。手机的特性对既有的传播理论产生了冲击,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更加全新理论的出台,而旧有的理论已经有些站不住脚跟,这就造成了相关理论的空白和缺失。手机就是这样的,理论的滞后必然会导致发展的速度放缓。从这一点上来说,必须加强理论的创新,才能为手机媒体的发展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