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事物从来都是资本冒险精神的导火索。18世纪末的运河,19世纪的铁路一直到20世纪末持续至今的互联网,资本追捧新事物的狂热始终如一。从经济史的角度来说,“不赚钱光画饼”并不是互联网平台的独有特征,而基本上是新产业发展初期的共同特征。从结果来看,经过行业危机或者经济危机的洗牌之后,能“做饼”企业的开始统领行业,行业也走向预期回报稳定的成熟期。

“不赚钱光画饼”? 互联网平台仍然是重要的

“不赚钱光画饼”?平台仍然是重要的

以19世纪美国的铁路热为例,对互联网平台“没有自生能力”、“烧钱打补贴战”的指责完全适用于六七十年代铁路公司,尤其是中西部快速增长的线路实际上处于“供给先于需求”而难以盈利的局面,线路增加之后的费率“价格战”同样损害了铁路公司的盈利能力。如果这还不够耳熟的话,那么铁路公司在1873年经济危机中接受资本方的撮合与产业合理化,则很容易让人想起2015年互联网各大平台之间的合并。这种合并在1893年危机中进一步强化,形成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企业合并狂潮。

“不赚钱光画饼”? 互联网平台仍然是重要的

平台的活跃使得互联网真正落地

资本的目的既然是盈利,当然不可能接受所投资的企业不赚钱;只不过,在行业的开创期,对资本利得的强调盖过了对盈利分红的重视,这种逻辑之下投机和泡沫的形成也是必然的。虽然会造成问题,但这个阶段仍然重要甚至必要。如果没有投机驱动,美国不太可能在短期内拥有多条穿越荒漠、横贯大陆的铁路,全国性市场以及西部农业带的发展不可能如此顺利;也正是因为铁路证券的交易活跃,纽约资本市场才得以成为能够与伦敦比肩的世界金融中心(当时铁路证券有近1/4由外国投资者持有)。

“不赚钱光画饼”? 互联网平台仍然是重要的

阿里巴巴依托电商平台搭建起一系列网络和设施

如果用这种眼光来看待中国的互联网平台,也会有不同的结论。虽然大量平台并不挣钱,只是烧钱打补贴战,但这种商业行为使得更多人接受了互联网消费模式,在优惠的驱动下将银行卡和手机、互联网关联起来,并产生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沉淀。一旦平台的合并趋势启动,那么这一部分的资源就可以很好地为更有能力的企业所利用,整个行业也因为有了前期资源和商业模式的铺垫而更为成熟。

“不赚钱光画饼”? 互联网平台仍然是重要的

亚马逊在云服务上是绝对的领先者

从企业的例子来看,阿里巴巴和亚马逊都被指为“不赚钱光画饼”的公司,从数据来看,两者此前的零售电商业务尽管规模庞大,但盈利情况的确不容乐观:淘宝卖家真正赚钱的不足5%,天猫的这一比例也不过10%;亚马逊零售业的收入在进行仓储等投资后也所剩无几。但是,正是庞大的GMV支撑了阿里巴巴现在进行互联网金融和大数据服务所需的流量、场景和数据沉淀;云服务作为亚马逊目前的支柱部门,也得益于在处理庞大交易量的过程中建立的强大数据处理能力以及基础设施。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