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浮躁的心渐渐沉下来的时候,才能仔细思考未来的路。盲目跟风,永远都不会做到最好,互联网+的喧嚣逐渐在北风中开始冷却,不禁有很多企业人开始思考,到底转型强+互联网的路对不对。从2015折腾到2016,不仅身心俱疲,而且收效甚微。
最近腾讯联合创始人陈志东在一次分享上提出了一个观点,即对产品的专注,以及对产品的一种克制之心。这种克制之心表现在对产品性质的执着,其实很多产品都没有找到客户真正所在意的东西,只是用自以为爆发式增长的东西衡量着业务指标。短期来看粗暴的形式可能在你花费了两分力气的情况下收入出现了增长,但是长久以来对产品的损耗是企业所不能想象的,也是企业所不能承担的。
以腾讯为例,我觉得在中国没有任何一款产品能像腾讯一样,拥有这么大的用户群体,那么假设腾讯在打开页面的时候加上广告,或者在微信的消息首页放上去一个广告,那么对于腾讯来说何尝不是一个巨大的盈利点呢?那么腾讯为什么不做呢?答案很简单就是用户体验。我想这样的硬性的广告推广方式,过不了多久就会逼走一大部分用户,这对于一个长期发展的企业来讲,是它所需要的么?
其实现在很多的企业,尤其是创业型企业,张口闭口就是互联网思维,可是真正做的时候又有几个企业真正再以互联网思维为核心,屈指可数。因为他们根本就不懂什么是互联网思维,而真正的互联网思维一定是以用户为导向的。这就是很多互联网创业企业为什么会死?究竟死在那点?而讽刺的是那些互联网创业企业只盯着眼前的利益,采用粗暴式增长,最后委屈死亡的原因。
笔者认为,互联网时代以用户为导向这点到任何时候都不会过时。
用最近新兴起来的一个词解释,做企业就一定要有工匠精神。用杨绛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你的问题在于读书不多,却想的太多。这对于企业来说何尝不是这个道理,企业的问题就在于没有努力做出好的产品,还想着拥有阿里巴巴一样的地位。
从历史来看,企业对于自己的这种克制与忍耐星巴克显然做到了极致,星巴克成立以来,其重要的市场策略之一就是向顾客提供独特的体验。并且为之坚持,可是上市之后,为了追求增长的速度,尽可能快的建立门店成了公司的首要目标,星巴克放弃了这种坚持。厄运随之而来,2007年,星巴克开始走下坡路,雪山加霜的是这一年也是次贷危机爆发的一年。陷入绝境的星巴克重新审视了公司的发展,并且决心关闭众多门店,为过去的错误买单,并且重拾了自己引以为傲的价值观。
而且还留下了一句对于企业来说很经典的箴言——如果你把扩大规模看作成功,那么这种成功必将会失败。
其实,当社会进行到现在,互联网+的红利已经荡然无存。更有甚至很多投资人已经开始对互联网创业产生了逆反心理。那么当这一切回归到合理区间的时候,创业最重要的是什么?不要以为是资金,盈利或者是员工等等,对于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产品。产品才是你长久存活的依托。这点毫不过时。
而且在现在的公司内部,有很多团队看起来非常勤奋,并且特别敬业。但是做出来的产品却不以用户为导向,只是自我盲目的坚持,并且觉得自己已经非常用心了,那么这样的团队是不是应该反思一下,你的勤奋真的找对了方向了么?
产品一定是为了获得更多的用户,这时你自以为是的勤奋不会给产品带来任何好处,并且越勤奋伤害越大。借用张志东的话来说:产品的出发原点,应该是更优雅的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而不是让团队短期考核利益最大化。以用户皱眉头不开心换取的利益,就等于在透支产品的信用。透支行为自然是无法持久的。
综上所述,其实移动互联时代的红利期已经开始消逝。对于企业和行业来说对于风口的把握固然重要,但是对于自身产品的专注才是王道。因为任何时候、任何经济形态下,以用户导向为核心的产品是永远不会过时的,也许你的企业会因此出现短暂的困境,但是对于长久来说一定是利大于弊的,并且要认清一点:好的产品才是你企业的金库(诸如iPhone对于苹果而言)。
其实,对于那些倒掉的创业型企业或者倒闭的企业来说,你所喊的互联网思维只是你的借口而已。因为你根本就不懂得什么叫互联网思维,你也没有一颗互联网的心。并且你也不懂得专注,更不懂得产品才是企业的核心。
本文来源前瞻网,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