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互联网三巨头BAT似乎比硅谷四巨头FANG(Facebook、Amazon、Netflix、Google)在投资初创企业、扩展新业务上更不手软。华尔街日报近日文章指出,Facebook和谷歌虽然也会投资并收购初创公司,但这些公司只在特定互联网业务领域占据主导位置,如搜索、社交,因此,在整体影响力方面很难与中国三巨头相匹敌。

BAT的投资竞赛也似乎越演愈烈。Dealogic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腾讯控股在中国总计进行了25宗风险投资和收购交易,是中国市场第四大活跃投资者,名次甚至在红杉资本和软银集团之前。排名靠后的阿里巴巴和百度也不甘落后,尤其是近年扩张速度不足的百度,在近两个月甚至锻造了投资工具,投资那些专注人工智能和其他新科技的初创公司。
BAT的各项投资背后的驱动因素都指向这四个字——“生态系统”。根据华尔街日报的统计,在本月写给股东的1569字长信中,阿里巴巴首席执行长张勇10次提到了“生态系统”这个词。腾讯控股在2015年年报中4次提到这个词。“生态系统”的大旗一挥,BAT就争先恐后地通过投资并购来进一步延展业务,或在新的“潜在风口”上进行布局。

尽管存在一定程度特色化 但BAT的投资领域大体类似
“生态系统”只不过是用新碗盛的旧汤,其本质是“范围经济”。
经济学对跨产品经营的做有效的解释工具之一就是“范围经济”。它相对于“规模经济”而言,指的是生产者的生产范围而非生产规模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只要把两种或更多的产品合并在一起生产比分开来生产的成本要低,就表明这种生产组合中存在着范围经济。
理论上来说,这种更低的成本源自于共用大规模的基础性投资,包括设备、分销、研发和服务(财会)等。互联网行业正属于这类范围经济的强化版。相比于传统行业,成本共摊和市场共享的机制在互联网行业中表现得更强。这是因为,在互联网行业中,只需通过追加一个端口,市场份额就能够很容易地转化到另一个市场之中。

腾讯和阿里的投资重叠更多 预计未来竞争也将加大
拿腾讯旗下的金融业务来说,由于社交平台微信具有大量用户,因此只需在微信上开通一些小端口(比如理财通和微信红包),微信的用户就很容易被引流到这些平台中,从而为腾讯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的成就创造了极大优势。这种范围经济效应正是互联网行业存在强有力的“赢者通吃”杠杆的原因。
具体而言,互联网“范围经济”最为的核心要素是数据。正如马云在10月的双创周上发言中所阐释的那样,数据是历史上由人类自身所创造的巨大资源。阿里巴巴在电商平台上所积累的信用数据、交易数据以及用户数据就可以经过大数据等方式,转化为阿里抢占精准营销和互联网金融等风口的决胜要素。百度的逻辑同样如此,利用多年在搜索和地图领域取得的数据资源,百度在人工智能。数字医疗和自动驾驶上的成果也就不足为奇了。

BAT的投资竞赛
但其实,巨头们的无止尽扩张其实并非完全合理,因为并不是数据所能应用的方向就应该成为企业版图的一部分,部门间的协调成本增长和缺乏专注同样会减损扩张带来的收益。事实上,还存在另一类充分实现经济效益的方式,比如提供以数据为基础的服务等,这类业务的发展也同样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