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节历来是品牌大战的兵家必争之阵地,今年2.14,恒信旗下I Do品牌,延续品牌的情感基因,打造了“I Do Day”概念,倡导情感正能量,主张过与众不同的情人节而显得非常抢眼。

在同类品牌中,Tiffany、Cartier等国际品牌在保持自己调性的基础上主打礼品概念;而一些港资和国内珠宝品牌也在节日期间推出了专属的活动。为何I Do选择走不同的路?据了解,创立于2006年的I Do,其品牌定位于情感表达,紧跟时代变化经营品牌,有第三方调研结果显示I Do深受90后年轻消费者欢迎。短短十年便能获得如此高的消费认知,这跟I Do的品牌价值观,品牌营销战略有密切关系。

恒信钻石机构董事长、I Do品牌创始人李厚霖曾在采访中表示,“我们主要营销战阵有‘娱乐营销,情感营销,艺术营销’几个大的板块,娱乐营销是从I Do品牌成立时开始的,至今我们参与了数十部影视剧植入和合作。为什么要进行娱乐营销?我们认为娱乐营销从‘时尚性、情感性、艺术性’三个层面,跟珠宝品类属性高度一致。正因为我们抓住了这三个一致性,所以跟时代、跟年轻人走得最近,更容易被她们接受和理解。”

在当下时代,娱乐营销、情感营销越发彰显出其特殊影响力。正因为洞悉了娱乐、情感与消费者的内在黏贴关系,在李厚霖的推动下,恒信坚持娱乐营销差异化战略,为旗下I Do、ooh Dear等品牌带来了区别于同质产品的品牌价值,也带给消费者带来与众不同的消费体验和感受。

时下,以80、90后为代表的“Y一代”已经成为核心消费力量。阿里研究院和BCG联合报告显示,预计2020年,这一占全球人口总量29.5%的群体消费占比有望达53%。这些年轻的消费者成长于物质资源相对丰富的年代,有较强的超前消费意识;对新兴事物接受程度较高;追新逐热是他们的特质。

I Do以年轻人为主要消费对象,为吸引“Y一代”做了许多努力。2016年,I Do与陈奕迅合作了时代爱情金曲“I Do”;为情侣定制了专属爱情的“I Do致•爱演唱会”。聚焦年轻一代过度使用手机的社会痛点,在感恩节策划“为爱关机七小时”,呼吁情侣间放下手机给爱更多陪伴。刚刚过去的情人节,大部分的珠宝品牌都聚焦在节日礼物上时,I Do更多的强调情感建设,提出“这一天只有I Do,没有I Don’t ,Happy I Do Day!”,用心为对方做件事的情感洞察。

首先,I Do在年轻受众聚集的社交战场上掀起了“214,来真的”社交话题讨论,并用一幅幅创意海报让网友陷入了深度的思考。“情人节是去吃米其林大餐,还是希望他亲手为你做顿饭;是想要一辆车还是希望他风雨无阻接你下班?”这话题戳中了网友的痛点,不但引发来了近千万的阅读量,更是吸引了喜马拉雅FM、DQ等知名品牌也加入了讨论。

214当天,I Do又紧跟网络热度推出了一条温情短片。“当鲜花、烛光晚餐已经无法打动她,这个情人节送什么才是最浪漫的礼物?”短片中的4组小故事,讲述了4对主角与往常不同的情人节。今年的情人节,他们都没有买玫瑰,也没有吃大餐,但他们的爱情却升温了……视频一推出便在24小时内突破了百万的播放量,被各大平台转载,引发了大量的讨论。

什么是好的品牌营销?简言之,好的品牌营销应把钱花在与用户的沟通上,并借以传播品牌的内在价值和品牌文化。I Do希望未来每一个消费者即使没有买I Do的产品也能感受到品牌本身所蕴含的情感与情怀;就算听到I Do、想到这个词的时候,就能感受到温暖和美好,这也是I Do的品牌大理想。

正是基于I Do的品牌大理想以及品牌初心,多年来,I Do品牌营销战略一直都在挖掘“我愿意I Do”本身的情感DNA,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走心的经典营销案例。迄今,一共参与了50余部影视剧植入与整合营销合作,其中包括品牌同名电影《我愿意I Do》、《将爱情进行到底》、《我的早更女友》、《咱们结婚吧》等优秀影视作品,这些作品基本上都有一个共通点——情感制胜。

面对新的消费时代,消费者偏好向个性化、体验式转变为核心,移动化环境下品牌信息传播加速,营销模式趋于多元化。对一个已经取得市场认可的品牌来说,最关键的是以时代的方式与消费者沟通。I Do正是以敏锐的市场感受力、超强的营销能力以及产品设计能力而赢得了市场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