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兴义市万峰林下纳灰村航拍的美丽田园。

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是贫困面最广、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任务最重的省份。近年来,贵州省委、省政府始终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把促进旅游业发展作为推动脱贫攻坚的主要抓手,借助大旅游+大扶贫,实现了脱贫攻坚的精准性和可持续发展,成效非常明显。

  借助旅游向贫困宣战

去年5月19日,首届世界旅游发展大会上,中国宣布将在未来五年内通过发展旅游业使1200万人口脱贫。要把促进旅游业发展放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突出位置来抓,坚持在发展中保护、保护中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的路子。

事实上,随着我国进入大众旅游时代,旅游的外延和内涵都发生了质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于往景区走,山美水美的乡村成为旅游新目的地,这正好为旅游和扶贫找到了最佳结合点。为大力推进乡村旅游扶贫,国务院在2015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并提出目标——“到2020年,全国每年通过乡村旅游带动200万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农村贫困人口最多的贵州省提出,将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推动乡村旅游业发展,拟在5年内带动100万贫困人口脱贫。

  山地旅游成贵州减贫方略

去年9月22日,在中国贵州省兴义市举行的“2016国际山地旅游暨户外运动大会”闭幕式上,《国际山地旅游减贫宣言》正式发布。宣言分析了贫困的主要问题和挑战,同时也分析如何通过一系列山地旅游的措施和手段来减除贫困。

《宣言》提出,山地不仅是重要的旅游资源、生态环境和文化保护的重要领域,也是贫困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山地旅游是创造体面就业、增加就业、消除贫困和促进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驱动力量,减贫是发展山地旅游的重要使命和美好愿景。

《宣言》也提出了山地旅游的扶贫方略:积极探索乡村旅游、生态旅游、健康旅游等山地旅游形式,推动山地旅游与农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融合发展,为当地贫困人口扩展就业机会提升收入水平。

  搭台唱戏打好“山地牌”

贵州旅游资源密集,山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但全省200多个景区景点以往存在“散乱杂小”的情况,难以实现以点及面,借助旅游带动全地区实现脱贫致富。对此,黔西南开出的药方是积极打造山地品牌,实现全域旅游。

2015年,黔西南已实现县县通高速的目标,围绕全域旅游的发展思路,黔西南加快高速公路、高速铁路、兴义万峰林机场改扩建等工程建设,加强城际轨道交通建设,构建“快进漫游”的山地旅游交通格局。

路通了,还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旅游服务能力,开发旅游精品线路,把“珍珠连成串”。通过设计精品线路,黔西南建成了3个5A级、15个4A级景区,建成5个绿色旅游小镇、10个综合服务中心、10条特色旅游街区、400个以上旅游厕所,打造2个国家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2个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3个省级旅游度假区。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为了让黔西南山地旅游火起来,当地积极打造“国际山地旅游大会主办地交流平台”,通过平台扩大了黔西南对外开放,吸引了世界各国有识之人聚焦金州,深入探索创新旅游扶贫新模式,世界各国嘉宾围绕“山地旅游·户外运动休闲”、“山地旅游·美丽乡村”等主题论坛,进一步总结国内外山地旅游开发的成功案例,交流世界各地加强山地生态系统保护的有益做法,推动山地资源开发和生态建设可持续发展的先进经验。

  旅游带动实现精准扶贫与可持续发展

事实证明,旅游扶贫凭借其强劲的造血功能和巨大的带动作用,已经成为扶贫攻坚的生力军。

2016年,黔西南全州旅游收入达226.21亿元,同比增长61.4%,共接待游客2866.46万人次,同比增长50.2%。在当地旅游收入大幅增长的背后,是乡村旅游的四处开花,和贫困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收益。

如今,黔西南已形成以双乳峰、三岔河、马岭河、万峰林、史迪威·晴隆二十四道拐等为代表的经典山地旅游精品线路,建成了一大批兼具自然生态之美和民族文化之魂的美丽村庄,实现了城乡协调发展、产业和扶贫协同推进的新格局。

同时,借助发展旅游产业,积极开发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乡村旅游,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参与到旅游业中,引导农户把乡村旅游和生产致富相结合。目前全州共有“农家乐”800余户,乡村旅游人数占全州旅游接待人数25%以上。

凭借着定位精准,充分落实,黔西南旅游扶贫收到了显著成效。该地产业覆盖农户40.8万户,农户收入新增15.9亿元。据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黔西南州实现了10.02万贫困人口脱贫、132个贫困村出列、3个贫困乡(镇)“摘帽”,56636人易地扶贫搬迁群众到发展空间大的安置区入住。

“在贵州这样山地资源丰富的地区,山地旅游开发已成为扶贫的良药。”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负责人这样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