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发布2020年度报告,报告显示华为销售收入8,914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8%,净利润64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2%。2020年,华为三大主要业务板块全部实现正增长,其中运营商业务收入3026亿元,同比增长0.2%,企业业务收入1003亿元,同比增长23%;消费者业务收入4829亿元,同比增长3.3%。

华为2020年财报深度分析:不仅活着,还得活的精彩

我们看一下华为的友商们。爱立信2020年全年实现销售额约1749亿元人民币,按可比单位和货币调整后的增幅为5%;净利润为约132亿元人民币,利润同比增长633%。中兴通讯2020年全年实现总营业收入1014.5亿元,同比增长11.8%;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42.6亿元,同比减少17.3%。诺基亚2020年全年实现销售收入约1682亿人民币,净亏损为约187亿人民币。


由此来算,华为的年营收远远超过其他三家设备商,大约是三家之和的1.93倍(去年为1.94倍),基本保持了行业同步发展。


当然,要从历史数据看,华为还是被美国“拉住”了,没有能继续拉大在行业的领先优势。2018年的时候,华为运营商业务收入2,940亿元,爱立信1521.64亿,诺基亚1699.24亿元,中兴855.1亿元,当时华为占比为47.7%。如果仅仅以运营商业务做比较,华为的3026亿比三家之和的4445亿少了1419亿,占市场份额为42.7%。


如果我们拿华为的消费者业务对比小米等友商,就会发现,小米2020年营收2459亿,同比增长19.4%,利润130亿,同比增长12.8%,都超过了预期,这与华为手机被外力压制有很大的关系。


华为2020年度收入按区域细分,在中国市场实现销售收入人民币5849.10亿元,同比增长15.4%,在整体收入中占比达65.6%,约占整体收入三分之二。海外市场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以美洲市场为例,同比下降24.5%。此前,华为的营收中差不多70%来自海外,现在变成了七成在国内本土,是不得已而为之。


运营商业务和消费者业务战略性调整


华为去年的运营商业务增长主要来自于中国5G建设的大干快上,三家运营商建设的5G基站数量就超过70万,这种建设速度是很难持续的,在2021年就有可能略有下滑,此后将进入平稳增长期,考虑到供货的提前量,这种运营商的投资收缩对于华为来说压力是不小的。


海外业务在2020年出现了全面的下滑,主要原因是超级大国的捣乱影响了部分运营商和华为的合作信心,海外疫情的持续不断也影响了大多数国家建设5G的速度,对运营商的业务都会造成比较大的影响。


数据显示,华为手机的全球市场份额已经从最高点的20%多降到了8%,对此前高速发展的华为终端造成了巨大损失。


消费者终端业务现在处在供不应求的状态,华为多年来形成的品牌效应在实体清单的背景下得到扩大,还可以持续很多年,但如果产品在三五年之内不能重新占据市场,消费者的等待也是有限度的,华为需要持续无缝的占据用户心智。


一般认为,华为在手机之外“8+N”中的可穿戴、平板、PC业务获得较快增长,一定程度抵消手机业务损失。不过,我们依然看到,手机依然是现在信息类产品的核心品类,不管是苹果、三星,或者小米,都将手机作为核心产品,其他产品的销售在很多程度上享受着手机带来的品牌光环与粉丝复用好处。手机是智能设备的核心,不能丢。


于是,我们看到了1+8+N,大量的只需要成熟芯片(14纳米下)的设备成为了近期的重点,只是这一块此前是华为生态合作伙伴的方式,还面临小米等公司的根据地竞争。华为推出鸿蒙系统,买下支付牌照,有望在万物互联时代抓住风口,如果成为下一代智联网操作系统,则智能终端有望于几年之后王者归来。


企业业务高速增长,需考虑长期可持续


华为的企业业务在2020年实现了大幅增长,达到了23%。从2020年开始,华为对企业业务进行了多方面调整,逐渐打开内部业务壁垒,拓展对外合作广度和深度,提升团队能力,获得了不俗的市场表现。随着余承东兼任CABG负责人,未来企业业务与消费者业务的协同也在改进。


企业业务在去年的高增长,一方面是华为将精力集中在国内非消费者业务的战略选择下的自然结果,另一个方面是华为遭受超级大国不公正的制裁情况下饱受各地关怀的结果。因为财报数据的限制,我们无法颗粒度到具体的行业分类或者政企分别,但从公开报道中,去年有数位地方政府主官访问华为总部,这与其他公司负责人一个接一个的拜访各地方政府洽谈合作的差异很大。


那么,对于华为来说,当制裁已经常态化以后,这种帮助华为渡过难关的激情还能持续多久,就需要特别的考虑。可以肯定的是,“爱国”热情会效益递减,华为需要面对冷静下来的市场机会。


不可否认,在此前的舆论场上,华为有被“神话”的成分,一些合作甚至只是看在“华为”品牌的面子上达成,下一步需要华为企业业务工程师们在力量有限但业务全面开花的情况下不辱使命。


在企业数字化转型这个领域,华为不是首发企业,也不是能力最全面的企业,更不是生态最丰富的企业,现在面临包括几家运营商、阿里、百度、京东、浪潮、联想等等企业的充分竞争,还有很多央企转业而来,看似蛋糕很大,但每家分的却不一定很多。


特别是,华为通过财报明确无误的告诉大家,华为活的很好,那未来华为将在各种合作竞标中被更加公平的对待,这部分业务还能否高速增长,也必须通过增加自身实力来进行。


运营商与华为的产业链关系也在变化,包括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在内都在2B业务上发力,不仅仅是云计算,也有各种信息化数字化转型的方案,虽然其中会有一些是和华为合作的,但不排除更多的直面的竞争,华为在主要业务已经回到中国本土的情况下,如何协调这种新型竞合关系,对华为的未来前途将产生巨大影响。


华为未来的发展趋势


正如华为自己所说,在经历这么大的打压之下,依然站住了,还站的很直,绝对应该给100000个赞,但问题也依然很严峻,不是那些无节操的媒体吹鼓手喊一喊就可以帮着解决掉。


华为转型向内,是企业生存的必须,但这种转向对公司的既定战略影响深远,应该是短期的权宜之计,不可成为惯性。华为是中国企业,更是世界企业,华为的星辰大海在全球。华为被迫快速深耕国内市场,对国内已经成熟的各个产品市场格局造成很大“内卷”冲击,也会影响未来的口碑和合作关系。


比如,我们已经看到,在华为加码云业务和智慧城市后,某大厂的云计算业务已经从第二退到了第三,相似的城市根基更让竞争变得白热化,深圳的智慧城市成了华为的样板。甚至,这种竞争开始蔓延到其他领域,还曾发生突发性的合作中断事件。


在财报中,我们看到华为的现金储备出现了多年以来的最低,这主要是因为此前大规模的存货以及高端产品销售利润率下降导致。简单的说,华为此前的大量高端手机在欧洲销售,挣的是欧元,价格还比国内要高,利润自然可观,而通信设备也有类似的情况,但当七成收入来自国内市场以后,利润率下滑是必然,现金流将不再像以前那样充沛。


现金流减少对研发后劲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也是小米此前研发能力一直跟不上的原因之一。有可能,超级大国对华为的制裁,也并没有想直接把华为干掉,主要就是想消减其高端业务,压缩其现金,降低其前沿研发能力,从而让华为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落伍。


华为也宣布,在这种情况下,华为的研发投入一点也没有减少,算是硬刚,财报显示,华为在2020年的研发投入再创历史新高,达到1419亿元人民币,占全年收入的15.9%。至此,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7200亿元。与此同时,华为的研发人员也创了新高,大约有10.5万名,占公司总人数的53.4%。如果看比例增长,2018年,华为在研发方面投入了1000多亿元人民,2019年1317亿元人民币,占全年销售收入15.3%,2020年的增速还是放缓了。


相关数据显示,华为在2020年共计支付员工薪资1391亿元,员工平均工资为5.88万元每月,平均年薪则是高达70多万。华为人数不减,待遇不减,研发能力依然保持中,这也是打破超级大国美梦的关键。


华为已经公开对外收取5G专利授权费,这个收费力度不大,既可以补充一部分资金,也可以借此强化自己的产业影响力,这对维持可持续的高技术研发能力相当重要。出售荣耀之后,华为收到了100亿人民币的定金,应该还有2500亿会在2021年上半年入账,华为资金依然维持宽松。


从2019年10月开始,华为已经多次在国内发行债券。2019年共发行了两次中期票据,总规模60亿元,2020年发行中期票据总规模90亿元,2021年拟发行80亿,合计达到了230亿元。作为不上市的企业,华为融资的方式只能通过发行债券,而近年来中国境内债券市场容量居全球第二,华为表示,公司通过境内发债打开境内债券市场,将进一步丰富融资渠道,优化整体融资布局。


从可预见的未来看,中美关系大局不会有大变化,对华为的限制和禁令看不到短期内取消或放松的希望。华为依然只能将所有的前途系在自己的能力之上,芯片需要全方面突破,也要看国家解决卡脖子问题的进度完成情况。在这个周期内,活下去依然是华为所有工作的核心。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戒骄戒躁,保持定力,合作共赢,老树常青。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