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党建强根,打牢乡村振兴“底色”。坚持街道、管区、村三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体系,召开5次专题会议进行实时调度、研究部署;依托辖区20余个党群服务中心,实现群众有事就近办、马上办,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二是人才铸魂,提升乡村振兴“成色”。街道以“按需培养”原则,选拔200余名优秀乡村人才参加农业科技示范主体、特聘农技员和高素质农民等培训班和选派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和中青年业务骨干到省内外高校进修充电;搭建平台载体,落实和完善融资贷款、配套设施建设补助、税费减免等扶持政策,吸引在外优秀人才关心回报家乡。

三是产业赋能,融入乡村振兴“特色”。整合各村资源优势,充分发挥党支部领创办合作社作用,组织农村党员、干部、群众结合实际确定主导产业和经营模式,推广“党支部+合作社+农户”“党支部+合作社+企业”等模式,共成立党建引领合作社34家、覆盖率达72%,流转土地5516.1亩,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10万元以上。四是治理树标,增添乡村振兴“亮色”。优化网格员队伍,提升网格治理工作水平,共配备专职网格员80人,其中党员干部为54人;建立资源、需求、诉求清单,促进网格与网格之间的互联互动、共建共享,构建党组织引领下网格化治理机制,扎实推进基层网格治理,通过党建赋能“小网格”推动基层治理大提升。